杨银波与他的乡村建设梦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郭若采访报导)

乡村建设梦和新岸路

  杨银波的一个忘年之交曾经跟他说过一个梦,当他还是杨银波那个年龄的时候,曾经想过要在新岸村掀起一场乡村建设,帮助这里的父老乡亲告别贫穷。

  成年后的杨银波远走他乡,到外面的世界拚搏奋发,四年之后,当杨银波重新回到这片生育他的土地,家乡的贫困一如往年,而当年那位青年人的梦,却成了杨银波今天的梦。他要把乡村建设梦变成现实。

  乡村建设的首要条件是交通,这里需要一条能通车辆的泥石路来替代湿滑陡峭的山路,这条被村民们命名为“新岸路”的未来之路长约1.5公里,连接村里的四个村民组。破土动工需要五万元人民币,整个工程约需十万元。


梦依旧是梦 艰难却比以往更加真实

  从11月6日开始,包括详尽修筑规划和财务监管制度的“捐款修筑新岸路倡议书”通过邮局、电子邮件、杨银波主编的“维权通讯”网站以及媒体广而告之。杨银波甚至在村民会上斗胆放言:即便是以杨银波个人的名义借钱也干!

  村里的男女老少在巴巴地盼着,他们早就不奢望官僚、政府能给他们带来好生活,但这次不同,这次点燃他们希望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年青人。当村里的青壮年甚至少年都前仆后继地外出打工的时候,从外面回来的杨银波仿佛给这个废墟似的古老村落带来一抹新绿。村民们在期待着奇迹。

  然而实际情形似乎比估计的还要艰难,迄今为止,他们只筹到1300元,仅仅是整个工程需款的1.3%。除此以外,认捐的只有杨银波自己和他的三位亲属。

  很多读者感叹不敢相信中国还会有杨银波这样的青年;有人在网络上看到杨银波放上去的家乡照片,说是假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也有不少人劝说杨银波:公益项目是政府的事,要现实一点。

  杨银波不认为这种“现实”是面对当下现实的应有态度。“包括我们很多人一直以来做着的许多事情,有几件不是政府应该做的?但明明知道政府不会做,如果你我都不做,莫非一代代的贫穷落后还得持续恶化下去?

  难道贫困地区的唯一希望只有外出打工?
  难道出外打工无论多么艰辛都永远是条不归路?
  当城市的民工数量饱和之后我们还能到哪儿去?
  一个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社会还能维持多久?

为了那些等待着的孩子和再不能等下去的老人

  十万块钱不算个大数目,但那是外人说的。杨银波说,如果你深入过重庆永川市朱沱镇新岸山村,如果你真正了解贫穷,你就会明白,在这里,十万块钱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这里有的村民一两个月吃不上肉,好一点的家庭顶多秤点油。一家人营养的主要来源就是母鸡隔天下的一两个鸡蛋。

  涨谷小学是当地最高级别的学校,有八百多个学生。学校里一年级到五年级没有肉吃,六年级比较好,每周能有一顿吃上一点点的荤菜。当杨银波答应会请他的小兄弟们吃一顿肉时,孩子们高兴得眼神都发绿了,可有谁知道,这位他们心目中特有能耐的大哥哥,手里拽着的那份“特困户孩子名单”却足足有八页多长。

  孩子们可以等,村里那位从小看着杨银波长大的老人却不能等。杨银波把别的事情都放下,专门请老人吃了一顿肉。吃肉是象征性的,老人得了食道癌,话都说不清楚了。

  村子里像这样的人好多好多,几乎每个人都和杨银波有一段故事。为了每一个正在等待的孩子和已经等待得太久的老人,杨银波说:尽管此次倡仪经历了“最为普遍的沉默”,但他绝不放弃。一定要让这里的孩子都读上书,要让老人的生活医疗有保障,要让山村有个图书馆、电脑室、自动取款机……,更重要的,要让这里所有的人,无论贫富高低,都享有人的尊严。

悲悯未必能济世 但却会发光

  一条路可以把一个地方连向另一个地方,杨银波的志愿比路长,他要做一根“绵长而又牢固的纽带,把最积极的一切都连接起来。”杨银波下面的目标是南通、贵州、云南……他要用脚步深入中国的西部农村,用笔把那里的真实报告世人。“时代是进步了,可退步的地方我们要去正视。”

  杨银波总是觉得时日无多,这种与他22岁的年龄毫不相称的忧虑或许来自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视觉和一颗对苦难的悲悯之心。

  杨家不远处是一座寺庙,从那里传出的暮鼓晨钟古朴而苍茫。相信轮回的杨银波说自己上辈子是个出家人,今天做的一切上天早已注定。(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此可见,中国的公民维权还尚未成长到“民间”这个共识阶段,民间公民维权也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这两个自由的逐渐失去,给中国的公民维权加上了沉重的官方色彩、代表色彩、作秀色彩、政绩色彩。所以我认为,重庆的公民维权必须冲出重庆、冲出中国,其含义就是要打垮公民维权的官方色彩,打垮公民维权的代表色彩,打垮公民维权的作秀色彩,打垮公民维权的政绩色彩。
  • 我叹无权者维权之艰难险阻,我叹民主化潮流之大势所趋。我叹出卖经济换回政治利益之不择手段,我叹杀贫济富维护特权利益之一贯伎俩。
  • 杜导斌之被捕,我所受到的打击、教训、体会之大,超乎从前。故我长期致力于编撰《杜导斌被捕大事记》,日日不断。《杜导斌被捕事件报告》是对《大事记》的统计与分析,系杜导斌被捕事件之主观版本,其简要提纲交由《民主论坛》首发。相信知情者定能看懂。
  • 此信之发出,背景复杂。一者,此间中国变动极其异常:江西、福建、浙江的解放军野战部队、导弹部队频频调动,进入二级战备状态;江苏、福建、浙江之外30海里的海军演习规模巨大;广东、广西、河南、湖南、重庆空军部队低空演习异常;上海周边地区空军巡逻频繁;陕西、四川、安徽兵工厂生产、运输加倍;北京雷达车在小路来往行驶异常。二者,与武力攻台相对应的镇压民间力量之举已愈演愈烈。贯穿起来看,有其连贯性,即“武力攻台,不惜一切代价”,此种代价不仅包括大陆和台湾经济的受损、生命财产的毁灭、与其他国之国际关系的紧张,当然也包括借此时机对大陆(甚至对香港)各种民间力量的统战和铲除,为可能爆发的台海大战扫除异议,巩固战前、战中、战后的利益分配和中共威权。以这个角度来讲,此战绝非简单的“主权统一之战”,乃是“万权归一(党)之战”。在这“白色恐怖~红色恐怖”的过程中,别说杜导斌,即便是某些官方重要人士也可能被捕入狱(军阀混战不是没有可能),我杨银波更是自不待言。故留下此信。
  • 杜导斌被捕事件是一场民权与特权之间理性的、和平的、渐进的、坚韧的、公开的、联合的、大规模的、具备传递力量和具有启蒙功绩的搏斗。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充满道义力量的现代人权典故,它通过“民间自救”的方式,自发地、深层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一部分人的意识,聚集了大陆民间力量,对大陆体制内起到了分化作用,拉进了海外与大陆民间之间的交流,扩大了共识基础,客观地帮助了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演进。
  • 见信好。《致重庆公民第八书》于12月8日在《议报》发出后,由于担忧我的安危,你们当中的一些朋友发来慰问信或者专程打来电话甚至找朋友向我传递问候,对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尤其是体制内的几位官员朋友因为我的事情做了不少努力,在此我也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但我声明:对于重庆目前的状况以及中国大陆现在正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地采取绝不留情的批评态度。今天这封信,就是这种批评的延续和加温——因为,面对2003年恶劣的人权状况,我实在是忍无可忍。
  • 《2003年重庆民间人权报告》,自2003年9月29日启动,直至2003年12月18日彻底完成之时,总共历时81天。该报告全长12074字,系 2003年重庆人权状况之客观版本,交由《议报》分两期连续首发。须特别注明的是:该报告非《2003年中国民间人权报告》(注1)之子报告,乃为专属重庆人权之民间独立报告。其记录的历史跨度为:2003年1月2日~2003年12月14日;地域跨度为:重庆市内、重庆涪陵、重庆丰都、重庆沙坪坝、重庆巫山、重庆石柱、重庆城口、重庆永川、重庆壁山、重庆江北、重庆巫溪、重庆开县、重庆南岸、重庆渝中、重庆江津、重庆垫江、重庆奉节、重庆渝北、重庆万州、重庆铜梁、重庆綦江、重庆双桥等22个区、县级市、县(自治县)级行政单位;备案项数共计51项。
  • 从2000年行走中国开始,我与湖南的“缘分”比我原籍重庆还要多。从震惊海内外的湖南常德“张君案”到湖南益阳“李尚平案”、“刘骏案”,再到最近接手的这个湖南湘潭“黄静案”,加上笔录、音录下来的其他案件,三年加起来竟有117案之多。墙上所贴的《湖南省地图》,上面的市名、区名、乡名、村名、铁路、公路、街道、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派出所、戒毒所、公司、大学、医院,大半烂熟于心,可是面对一件又一件更加烂熟于心的冤假错案案,我总是禁不住一次又一次地质问:今天的湖南到底怎么了?
  • 《2003年重庆民间人权报告》,自2003年9月29日启动,直至2003年12月18日彻底完成之时,总共历时81天。该报告全长12074字,系 2003年重庆人权状况之客观版本,交由《议报》分两期连续首发。须特别注明的是:该报告非《2003年中国民间人权报告》(注1)之子报告,乃为专属重庆人权之民间独立报告。其记录的历史跨度为:2003年1月2日~2003年12月14日;地域跨度为:重庆市内、重庆涪陵、重庆丰都、重庆沙坪坝、重庆巫山、重庆石柱、重庆城口、重庆永川、重庆壁山、重庆江北、重庆巫溪、重庆开县、重庆南岸、重庆渝中、重庆江津、重庆垫江、重庆奉节、重庆渝北、重庆万州、重庆铜梁、重庆綦江、重庆双桥等22个区、县级市、县(自治县)级行政单位;备案项数共计51项。
  •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来到希望之声众说纷纭话共产节目,我是田希。九评是大纪元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辉煌。大纪元系列社论九评共产党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强烈震撼,九评特刊在香港的发行量和大纪元网上的点击量盛况空前,对此,大陆二十一岁的青年作家杨银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九评是大纪元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辉煌,以及文章带给他的心灵撞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