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輸血可能會傳染那些疾病?

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治醫師 林炯熙

人氣: 20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6日訊】 為了確保病人安全,檢驗血液的方法不斷改良,篩選捐血者時也更加謹慎,經輸血感染疾病的發生率已經減少。然而限於篩檢方法的敏感度、空窗期及篩檢項目,輸血仍可能傳染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及新的病原。

一、細菌感染:造成血品細菌污染的來源,包括捐血者菌血症、血液收集程序、血袋或血品處理過程受到污染、甚至因優碘或酒精受到污染。經由血小板濃厚液感染細菌的機會超過紅血球血品,因為血小板濃厚液儲存於室溫,它是許多種細菌的培養基。血小板濃厚液培養出細菌的機會約為一千五百分之一。輸紅血球血品引起敗血症的機會更低,約為五百萬分之一。

目前常規篩檢VDRL或rapid plasma reagin (RPR)來預防梅毒。其他減少輸血傳染細菌的方法有:改善捐血者手臂的消毒、捐血時先將血引流至小袋隔離後才開始收集到血袋中、篩檢血品有無受到細菌污染、研究減少或抑制病原的方法。因為血品中的白血球可能吞噬污染的細菌,使用白血球過濾器可能可以減少紅血球血品中Yersinia的污染。

二、病毒性疾病:可能經由輸血傳染的病毒有十多種,目前血品有篩檢HIV-1/2抗體來預防愛滋病傳染;篩檢HTLV-I/II抗體來預防熱帶痙攣性癱瘓及成人T細胞白血病;篩檢B型肝炎表面抗原(美國加驗「B型肝炎核心抗體」,我國則否)來預防B型肝炎;篩檢C型肝炎抗體來預防C型肝炎。對於製造凝血因子、白蛋白的原料血漿,應利用聚合酶反應的核酸放大技術檢驗,篩檢C型肝炎、HIV、A型肝炎、B型肝炎及Parvovirus B19。

三、寄生蟲性疾病:如瘧疾、Chagas’疾病、毒漿體原蟲病、芽胞蟲病、萊什曼原蟲病等。
四、異常蛋白質引起海綿狀的腦病:Prions為引起庫賈氏病的蛋白粒子。Variant CJD (vCJD) 與攝取某些動物製品有關。雖然尚未有輸血傳染CJD或variant CJD的報告,但動物實驗和理論上是可能的。

血液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今天,血液要受到更嚴格的檢驗,但輸血依然可能傳染疾病。輸血是不得已的醫療處置,要儘可能減少因輸血而感染疾病。例如採用新的敏感檢驗,來篩檢血品、採用嚴格的輸血標準、輸血少些、自體輸血、使用藥物治療、使用基因工程製造的血漿成分(如血友病A的病人使用recombinant factor VIII, 第八凝血因子)、避免文書錯誤、研究抑制血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必要時使用白血球過濾器。對有些病人適合採用異體輸血以外療法,則應避免輸異體血液。

本文由台北榮總人電子週報所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