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察:数字的游戏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月5日讯】(BBC特约撰稿人 江迅报导)“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谁不造假谁吃亏”,这在中国大陆已是一种常见歪风。

一些省市县的“地方长官意志”,对统计部门的GDP数字产生影响。为了需要,可以虚报浮夸,求数字增长,不求实际增长﹔为了需要,也可以漏报少报。

这种官场现象,常常遭香港传媒抨击。香港是一个颇讲究数字的社会,香港人对数字情有独钟。

警方说,12月24日平安夜,39万人在尖沙咀贺圣诞,赏灯饰。

罗湖管制站说,12月24日平安夜,41万人离开香港出外度假。

康文署说,12月24日平安夜,狂欢后仅在尖沙咀海傍满地留下的垃圾就有55吨,较去年多了一吨。

入境处说,12月25日圣诞日,有152对新人结婚。

工展会说,12月25日,会展第2天,10万人进场,生意特好。 ……

游行人数

刚过去的一个月,即2005年12月,香港人称之为“游行月”。

至少有两次大规模游行令国际传媒所关注,12月4日的“反政改方案,争取普选”和世贸会议期间的反WTO游行。

有趣的是,后者的游行数字,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就连不同立场的党派,对游行人数的估测和计算,出入都不大,南韩农民是1500人,某天上街游行有7000人,所有媒体的报道都相当一致。

不过,对12月4日的游行,主办机构“民阵” 报的数字是25万人,警方的数字是6.3万人,4家独立机构的计算是6万至10万人。

再看看以往几次游行的人数的不同统计:

2005年7月1日,争取普选,反对官商勾结为主题,主办机构声称参加游行的人数2.1万人﹔警方统计的数字是1.7万人﹔两个独立机构的统计数字是1.5万至1.8万人。

2004年7月1日,还政于民,改善民生为主题,主办机构声称53万人﹔警方统计的数字是20万人﹔多家独立机构的统计数字是10万至21万人。

2004年1月1日,还政于民,改善民生为主题,主办机构声称10万人﹔警方统计的数字是3.7万人。

2003年7月1日,反对23条立法,还政于民为主题,主办机构声称50万人参加游行,警方数字是35万人,多家独立机构的数字是46万人。

相差悬殊

游行是香港人的集体行动,也是香港人集体力量的源泉。不过,从上述的数字可见,主办方的数字与警方的数字相差悬殊,可谓天壤之别。

主办方总是报大数而警方总是报少数,主办方的统计数与独立机构的统计数的相差数,往往大于警方统计数与独立机构统计数的相差数。可见,主办方的数字有夸大之嫌。

不支持政府的,就看见游行队伍排山倒海,相信主办方的数字﹔不希望民主派坐大的,就相信警方的数字。理性的香港市民似乎都相信独立机构公布的数字。

独立机构每次都详尽披露自己的调查方法,主办者却从来不公布自己的数字从何而来,警方也只是偶尔披露。

主办机构和政府每一次都会说这样的套话:“数字不重要”、“不应该纠缠于游行人数究竟多少”,“信不信这样的人数,由公众决定”。

游行的人数究竟有多少,绝对不是不重要。香港人口由300万递增到今天的800万,中国人口由4亿变为今天的13亿,这差别能说不大吗?实际上,市民都从多方面审度人数,而后再由自己定位。这已经是香港人的一种政治智慧了。香港的游行文化还正逐步成熟。

人数多少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民意。原香港基本法草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于12月4日香港人大游行后在北京说,人多未必是真理,如果拥有真理,即使两三个人游行,意见也会获得尊重。

此话虽没错,但人多也未必不是真理。人数越多,就是一种民意,越多越有利于争取民主,但万万不可忽略真实的原则。(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港大预料人民币升值 香港外贸增长将减缓
传中共政治局常委明年减为七人
澎湖讲美少棒夺国际冠军  县长接见表扬
去年香港消费者投诉增长三成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