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讯化前景展望和对工业化政策及标准化精英教育体制的反思

贺伟华:危机与治理(一)

贺伟华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2月9日讯】中国人说:殷鉴不远;法国人说:滑铁卢就在前面。石油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噩梦,再高明的手段也无法挽回工业化败笔给民族带来的损失。造成巨大物质消费与浪费的工业化时代持续了二十五年之久,这个时代已行将结束。我们的大自然突然暴露出它的种种局限性,资源匮乏、石油危机挡住了我们工业社会无忧无虑向前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并对二十五年来的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我们还能这样走下去吗?未来是一片光明还是灾难的深渊、是走向没有物质争夺的国际合作还是基于资源的纷争、恐怖、战争?这是事关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及人类未来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这是我们纠往过正的唯一机会,机遇已经丧失,后果已经严重,我们现在不过亡羊补牢。

一、面临的问题:

1、能源危机:在我们中国,现在能源已经几乎全面依靠进口,缺电、缺煤、缺油,全国二十四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能源基本上全部依靠国外,能源危机现在是二十年来最重的时候:2005年9月,国际原油价涨到了70.9美元一桶,而中国现在的原油实际价格已经涨到了80美元一桶。国内石油资源已经枯竭,经济的增长严重依赖国外,无论是石油还是其他不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已受制于人。资源来源一旦中断,我们的经济瞬间崩溃。

2、就业问题:毕业即失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就业已经进入了漫长的寒冬期,2000年中国的城乡失业率至少为20%,近几年开始出现的知识型劳动力过剩足以反映中国当前就业之艰难,从2001年到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每况愈下,知识性劳动力的过剩迫使我们面对就业的严冬这一残酷事实,这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日趋庞大的过剩农村劳动力以及九十年代陆续出现的城市下岗失业大军不一样。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工人被认为是素质较低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而被现代化列车甩落的群体,而目前在中国文盲和泛文盲偏高的社会背景下,过早出现了知识型劳动力的过剩却反映出我们社会最深刻的危机,也就是持续多年的工业化带来的表面经济繁荣并不能解决就业不足的这一根本矛盾,连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劳动力也同样在中国无法就业,他表明中国现在经济远没有达到能够正常吸纳知识型劳动力的状态。这种知识型劳动力的过剩还意味着一个严酷的事实,那就是社会精英上流动的渠道发生梗阻,这将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杀率陡然上升。为此,国内任何新闻媒体不再报导有关大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的全国性资料,以免造成社会动荡。

3、环境污染与破坏:二十五年的工业化政策,给我国造成的最直接、最直观、最难于忍受的灾难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现在环境破坏的中国社会的恶劣影响已经为全世界说共识。联合国公布的不适于人类居住的二十个城市中有十六个在中国,无论是江流湖泊还是土地空气,都无一幸免的被污染、破坏,我们还有一个干净的地方吗?九十年代中期,国家环保局公布的测算结果是中国每年由于生调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JTP的比重占8%以上,按照这个来估计,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被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所抵消,中国经济的所谓繁荣其实是属于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破坏性增长。而经过几十年的掠夺式的发展之后,中国的生态系统已经相当脆弱,无法支撑起十几亿人的生存与发展。

二、反思: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不过是处于史前阶段,我们只有在摆脱了无意识力量的专制统治、摆脱动物趋利避害的短视本能的驱使,而用理智和毅力来指导贯彻我们的决策之时,才真正开始了属于我们智慧人类的历史。

如果不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遭遇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而引起人们对中国工业化政策的质疑;如果不是在二十年后,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们、研究生们都纷纷变为失业一族,为竞争的市场经济所抛弃而导致国人对现有标准化精英教育体制的摒弃;如果不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国人的生命健康;如果不是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导致人们呼唤精神文明渴求精神食粮;如果不是工业化经济本身已经证明它对人才的吸收性的脆弱、对就业问题的解决的无能为力而引起人们对资讯化的再度关注,也许人们永远也不会想起20年前一个卑微者的大声疾呼的呐喊。人们将还像往日一样怀着对所谓“异端”莫名其妙的仇恨与扭曲心态而将他逼得走投无路。

只有在一个民族错过了提前二十年步入资讯社会的历史机遇而摆脱工业化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沉重负担及将面对的沉重灾难之时,清醒的人们才会察觉一个曾经的年轻人是如何的远见卓识的预见了这一切。当当权者为他们所谓的工业化成就—世界工厂而弹冠相庆之时,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接踵而至了。而面对当前的困境,政府除了疯狂的挖掘煤炭而把成千上万的矿工推向死亡、疯狂的抢购石油而导致油价猛涨、不计代价的兼并国外石油公司而消耗国力、为了获取石油资源而大力发展海军军备引起世界性全球恐慌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出路了,政府已经被它的工业化政策逼上了梁山:中海油以高出对手15亿美元的18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美国优尼克石油公司受挫,为石油;上海合作组织挺进中亚,为石油;不惜代价联盟俄罗斯受挫,为石油!东海海底石油开采权中日争端,为石油;南沙联合开发,为石油!支持伊朗,为石油!印尼、麻六甲安全合作,还是为石油!石油已经成了21世纪国家发展的命脉, 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自己在海外的石油利益,中国经济随时可能被人家掐断脖子而陷入崩溃。

能源,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也许不要多久,接踵而至的更可怕的能源危机将立刻把我们的经济彻底击溃,而工业化政策及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化教育体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国民需要进行反思攸关国运的大问题。首先我们要对过去那种没有比较、没有可行性论证、没有对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果弊端进行分析、没有对当时现有科技成果及进展进行深入了解的非理智盲目决策机制进行反思;其次我们要问,一个攸关民族与国家未来的决策的作出是否仅凭一个人、一个小集体的好恶?仅凭一个人的非理性武断?是否我们应该引入公开透明的民主决策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听取不同人的声音来对决策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行分析、辩论。从而形成相对正确的共同意志、做出正确的决断。

短视的行为永远不应该属于理智的人类,更不应该发生在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的身上。我们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民众对攸关民族、国家、个人利益的重大决策的广泛参与上、表现在不同见解不同思想的广泛交流上。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几个所谓“异端”的手里,宽容、兼听与理智的分析才可能避免源于我们决策阶层的妄自尊大、头脑发热带来的恶果。而昨天的工业化,已经成了我们今天挥之不去的噩梦。今天的反思,不过为避免更大的灾难发生。在此,面对历史的深渊,唯有自省、反思与借鉴,才可能站在对人类、对国家、对我们未来负责的历史高度,防患于未然,设计并缔造美好的将来。

二十五年前:英迪拉*甘地夫人当选为印度总理,在她面前的印度困难重重:在按照苏联模式的二十年大规模工业化计划实践之后,印度的经济不但没有发展,而且还出现了倒退的迹象。失业严重,有三亿印度人处在“绝对贫困状态”之中,青少年文盲有二亿人。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的失业现象、不断下降的生产以及希望的幻灭,让英迪拉*甘地辗转反侧、焦急如焚。只要能够让印度人都有工作,她甚至可以不惜代价的做任何事。

这时,英迪拉*甘地第一次看到了一块有着极细微纹槽的薄片状的东西—-微处理机,并获得了来自西方科研小组对有关“科技革命和资讯社会”的介绍:这种机器将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们没有祖国,也没有国界。他们都是用砂子做的。人们告诉她:这种机器不仅可以取代大机器,创造出比大机器更优异的成绩,而且能够把人类从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本身,而在于它的改造能力,在农业方面,使之趋于合理经营、高效管理;在工业方面,使其能力大大提高、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利于创新;在服务方面,使之加速发展和扩大。

当甘地夫人得知它还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抗拒能源危机对国家的伤害时,兴趣大增:这种机器应用的特征就在于非工业化,也就是资讯化。而资讯化的高效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减少了能耗而减轻了工业化对能源的依赖;还在于人的充分就业,不仅是数量而言的充分就业,而且是就个人全部才能而言的充分就业(这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这种双重意义的充分就业是不可能通过利用劳动力的体力劳动这一工业化模式来加以实现的。工业社会或农业社会向资讯社会的过渡,使人类就才能而言的就业充分得到发展。这既是为了通过给机器编制程式来提高机器的工作质量、减少消耗,也是为了尽快满足伴随资讯化社会向前发展而产生的许许多多新的需求。“我们现在缺人,将来也缺人。”从工业劳动者群众中解脱出来的人越多,就越能够满足新社会对人类才能的需求,越能适应新机器不断提高的效率。唯一的前提是对公民的全面资讯化再培训。

甘地夫人当时虽然不是很理解,作为一个举世公认的“亲苏派”,她却没有对西方社会的源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及对率先步入资讯化社会–日本的强烈民族仇恨,理智的判断没有被情感所主宰。从而把举步为艰的印度率先引向资讯社会的发展道路,引向一条稳步前进、迅速发展的道路。印度从此走向资讯社会。

而在做出事关国家及民族命运的重大决定之前,甘地夫人对资讯化的概念及它如何实现普遍就业与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在,她想要了解“工艺技术”在传统工业及资讯社会中的作用,在过去与将来之间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微处理器这种片状物的出现就意味着一场革命,从而使直到现在还适用的有关工业发展的概念成为过时的东西?再则就业又怎么会不再取决于工业的发展?资讯化又如何切实的为印度创造就业机会?印度要取得发展与进步的关键不再是实现传统的工业化,而是依靠资讯化,这又怎么可能?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专家小组一一作了深入浅出的解答,而首先他们对“工艺技术”革新在过去及未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了细致的陈述,让甘地夫人明白,在工业时代,技术创新是实现任何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突出的事例是直到七十年代,是技术革新使美国实现了现代化,并使它取得了优势地位。在工业社会,过去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先进技术产生的威力,实现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科学和技术研究。

这就让甘地夫人明白了要实现发展,首先要把力量和投资集中于发展新工艺及新技术,必须毫不犹豫地用更新型的性能更好的机器取代现在的落后机器。 接着说明的是在资讯社会,工艺技术革命已不再单纯是以往取得的各种技术进步的进一步延伸,而是人类为征服环境、资源、能源、就业问题而进行斗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性变革,是一种社会变革。现在,问题已不再是要人们掌握更高效的生产机器,而是逐步用资讯化机器取代人们的工业劳动。资讯化机器将能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和越来越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降低产品创新周期与成本。除了这一推动作用之外,它还将有助于更好的利用、培养和加强每一个人的能力。

资讯化的发展历程无疑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使人类走向平等化。由于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因而就更符合人们的感情。在这种资讯化已经给西方带来经济飞跃的情况下,怎能设想第三世界依然继续一成不变地为一些老掉牙的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呢?因此,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大国应该下决心跨入这个新纪元,它不用准备,第三世界符合资讯化要求。只要实现资讯化,人人都可以随时使用各种情报、资料和知识。这就使每一个人丛缺乏学习条件的阶段上升到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和首创精神的阶段。

“过去,人们竭力试图使第三世界国家实现‘工业化’,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些国家的问题反而日趋严重。农民背井离乡,大量流入城市,使城市不断膨胀。人们缺乏合理的预见性,把希望都寄托在虚假的增长率上,从而走上了一条完全违反自然规律的道路:让农民扔下可以养家糊口的土地而涌入拥挤不堪的无法再安排就业的城市里…,农田还在不断被荒废,一些穷国的大城市还在不断扩大,人口达到了一千万、一千五百万,有的甚至达到两千万,成了地球上的‘贫民窟’。”(摘自《世界面临挑战》)土地、河流、空气不断被污染与破坏,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这就说明,第三世界走工业化道路并不能真正长远的解决就业问题,一旦资源枯竭,不光经济崩溃,而且还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混乱。如果此时不能实现资讯化,基于发展不平衡、资源与机会的恶性竞争等社会问题就突出出来。

“在工业社会,当人们看到被国家或工业社会抛弃的人越来越时,人们往往倾向首先归咎机器取代了人的工作,在未来资讯社会里,人们也有此担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绝大部分人靠农耕生活,生产效率和就业率都相当低,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了许多的产业,提高了生产率,创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今天,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工业社会达到了它的极限进入衰败阶段。这时的资讯革命就像当年的工业革命一样,将创造出许多从前没有的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从而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

所有各种努力、研究、发明的根源,正如我们所想像到的那样,往往可以追溯到以往的各个世纪。今天,这些努力、研究和发明又使一些新的、特别可靠的解决方法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而在我们父辈的时代,连提及这些部门的名字都是无法想像的,因为这些辞汇本身都还存在呢。除了电话之外,今天的任何一种产品在不到五十年前都是不可想像的。。。。过去的人们也从来没有预言电视机或电子电脑的出现,然而今天它们不知为我们创造了多少部门及就业机会。资讯化就是一场后工业革命,它将带来一种真正的变化。。。随着电子技术和资讯技术的出现,诞生了一个部类十分广泛的巨大工业和市场,生产了一系列的产品。在最近二十年中,它的发展比任何其他部门都迅速。石油危机使许多部门放慢了发展速度,却未能制止这个部门发展自己的活动。恰恰相反,它的内部呈现出严重缺人的情况。。。

“资讯技术是改造人类社会的强有力的因素。它们对于在其他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影响,也远比对于在本部门劳动的直接影响要大得多。因为这些技术视为新社会的活动和观念服务的工具,而这个新社会现在需要,将来还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劳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出现了复杂的分工,这种复杂性迫使人们建立各种各样的机构,这样就在广泛的领域内出现了新的就业机会。如今的资讯革命同样会在更大的领域创找出新的复杂分工,出现更多的强调个性的多元化部门、单位及个人,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多元化就业机会。

“。。。人们看到,在一九七0年至一九八0年这十年里,自立人口受雇于资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其人数超过了单纯在农业、工业或服务业就业的累计人数。。。。活动和就业的主要部分是与资讯相联系的。。。这种看法很重要,因为理解、处理和传播资讯只消耗很少的能源和原料,却需要很多经过培训可供利用的人。。。社会的资讯化必将引起交换、联络和知识等方面新需求的急剧增长,这些新需求正在开辟别的行业,产生别的使命。”

以上是著名的法国专家安德列*当赞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年中欧洲经济复兴的分析,在他看来,资讯社会是一次真正复兴的机会。资讯社会之于工业社会,犹如工业社会之于农业社会;不仅对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而且对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组织以及各种需求,都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真理是不可抗拒而又富有教益的,甘地夫人再也无法抗拒资讯革命可能带来的美好未来的诱惑了。在甘地夫人看来,“自然已变得无足轻重了,依靠人的智慧可以创造一切。”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政府及社会得到的有关资讯比印度还多得多,一九八二年中国出现了全面介绍信息化对石油危机及失业问题有关价值的译本《世界面临挑战》及从第三世界农业国直接过渡到资讯社会的译本《第三次浪潮》。其实这些书籍并不很多的涉及敏感的意识形态政治敏感话题,不过作者是源于西方,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美国人。然而对于守旧保守的官员来说,当时对西方文明的排斥也是显而易见的,凡是源于西方的思想都是资产阶级的。学术界及社会的热烈讨论并不能带来国家发展方向及计划的改变,还可能给自己的未来带来不幸。

当时人们做梦也想不到资讯社会的发展将创造出一个规模比铁路工业、汽车工业、重工业更加庞大的电信产业、资讯产业从而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节能降耗与普遍就业。于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向了被西方社会摒弃的工业化道路及标准化精英考试教育制度。而本文作者也因为妄议国是而受到了诸多株连,八十年代资讯化在中国没有了根基,历史性的机遇与我们擦肩而过。而消耗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并且污染严重的工业化经济却一日千里的蓬勃发展起来。与印度不同,中国从步入工业化陷阱。(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贺伟华:信仰者的苦难
贺伟华:为即将爆发的中国革命正名
响应高智晟律师的号召,倡议“中国民权运动绝食日”
现代文明思想库:读《现代民主政治〉心得之一(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