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在寂靜中度過加入WTO五周年(一)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特稿)台海兩岸分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五周年,但卻呈兩極反應;二○○七年的第一天,台灣在一片寂靜中度過入會五周年,凸顯了台灣對WTO的熱情與興趣已逐漸流失,甚至不如對越南入會案的反應熱烈。

部分台灣人士甚至仍將米酒價格上漲導致假米酒、農產品進口、奢侈品消費等,與加入WTO劃上等號,使入會背負了許多負面評價,在這種似是而非的辯證下,WTO在台灣成為爭議性議題,如何有效運用、擴大加入WTO的效益已不再受重視,甚至在官方也很少公開觸及有關WTO的問題。

越南將於本月十一日成為第一百五十個WTO會員國,俄羅斯、烏克蘭仍在全力衝刺,期望今年達成入會目標,換而言之,加入WTO是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在短短五年內,台灣對WTO的認知與熱度會有如此變化,應是各界嚴肅思考及檢討的問題。

歷經十二年的艱辛入會過程,台灣於2002年元月一日,成為WTO第一百四十四個會員國,毫無疑問是台灣對外經貿及政治關係的最重要成就,台灣對於加入WTO也賦予極高的使命,除了進一步擴大台灣的貿易外,更希望WTO能成為兩岸對話平台,並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

但實際表現與期望似乎出現落差,台灣2002年的進出口總額為兩千四百七十七億美元,2006年的貿易總值將超過四千億美元,但成長率低於中國及韓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原來的第十四大貿易國退至第十六名,在全球貿易比重也從百分之二點一縮小為一點九。

反觀中國大陸,與2001年比較,2006年對外貿易增加一兆兩千多億美元,達一兆七千五百八十億美元,從第六大貿易國晉升為第三大,在世界貿易總額比重從五年前的百分三點九,擴大為百分之七點五。WTO並預估中國在今年將超越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貿易大國。

由於台灣對外貿易及國內經濟成長低於中國,在亞洲四小龍中也常殿後,加上進口增加,甚至有媒體將「黑心產品」也歸咎於加入WTO,造成許多人認為台灣入會「未受其利,先蒙其害」的錯誤認知,而官方又無法有力釐清、說明,更助長了這個現象。

WTO最主要的功能在制定貿易規範,維持公平、透明化的國際貿易體制,各會員國的貿易表現與加入WTO並沒有直接關係。

國際貿易專家指出,中國貿易快速成長,真正的動力是驚人的海外直接外資(FDI),特別是這些外資主要投入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而加入WTO使中國得到一個較為穩定及可預見的國際經貿環境,吸引了更多外資。

而台灣在全球化衝擊下,傳統產業早已轉移大陸,近年來在大陸直接接單、出貨的比例增加,更影響了台灣本身的對外貿易表現;WTO的報告就指出,台灣過去對美貿易的龐大貿易順差已轉移到大陸。

台灣在入會之時曾憂慮由於市場進一步開放,對汽車、農漁產品、紡織業會造成嚴重衝擊,但官方檢討,相關產業受到的影響低於預期,這些都驗證了加入WTO對貿易的實際表現只有間接效應。

區域貿易協定(RTA)與自由貿易協定(FTA)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擴散,台灣受制於政治因素,被排除在FTA潮流之外,再加上「杜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引發了台灣政府與民間的焦慮,也影響了對WTO的熱忱與信心。但瞭解台灣現況的WTO秘書長拉米則明確表示,WTO架構下的多邊貿易機制是台灣的「唯一選項」,如杜哈談判失敗,台灣將遭受比其它國家更大傷害。

WTO專家指出,雖然新入會員國須作出貿易自由化、市場開放的承諾,並付出「頭期款」,但沒有理由認為加入WTO會損害經貿利益,特別台灣在成為國際貿易體系的正式一員後,理應是如虎添翼。

他認為,台灣已入會五年,不能再侷限於極少數特例,埋怨WTO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應掌握WTO會員國的基本條件,運用既有的外貿優勢,同時促進擴大投資與產業升級,全面提升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