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正梁中西醫園地】重陽佳節話茱萸 傳說中的藥

鄧正梁醫師(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古代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名稱,古代把六稱為陰數,把九稱為陽數,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重合,所以叫重陽節,又叫重九。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外,嫁予平民為妻。賈某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可見,那時候就開始過重陽節。

唐代詩人王維的著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它抒發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情真意切、發自肺腑。
重陽節有插茱萸的民間習俗。據梁關均《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有一個叫桓景的學生,拜博學多才弗長房為師。一天,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將有大禍降臨。桓景一聽急了,連忙請教老師怎麼辦。老師說,在這一天全家人要用絳色各做一個小袋,裏面裝上茱萸,繫在臂上,都出去登上高山,飲菊花酒,就可以避開。

之後桓景照樣做了,果然全家人安然無恙。晚上回家後,看見家裏的雞犬牛羊全都暴病死了。長房知道後說,這是代替你們了。這個傳說雖為無稽之談,但從那以後,重陽日登高飲酒,戴茱萸或插新成熟的茱萸枝葉果實,就流傳為一種風俗。

茱萸是一種中藥材。茱萸入藥,早在我國最早的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有了記載。但是,中藥裏有兩種茱萸,一種叫山茱萸,一種叫吳茱萸,其功能和藥效完全不一樣。

山茱萸,為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中醫以果肉入藥,性微溫,味酸澀。有溫補肝腎、固澀精氣的功能,主治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小便頻數等症。

吳茱萸,又叫吳萸,為芸香料,落葉小喬木。中醫以沒有成熟的果實入藥,性熱,味苦辛,有小毒。有溫中止痛的功能,主治胃寒疼痛、腹痛、嘔吐稀涎、泄瀉等症。

在登高活動中,歷代詩人們寫下了許多「重陽詩」、「登高詩」和「重九詩」。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洞庭水寫詩》中說:「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造化辟山嶽,了然楚漢分。」孟浩然在《秋登萬山寄張五》中寫:「天邊樹若養,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也有《阿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一詩:「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大詩人杜甫則在《九日》詩中道:「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當然,流傳最廣的「重陽詩」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詩句真切地寫出了重陽登高活動和詩人與友人的深厚情誼。此後,宋人韓元吉,還有一首好詞《水調歌頭‧水洞》,其中寫道:「今日俄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躡屐上崔嵬。放目蒼巖千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纖埃。笑談間,風滿座,酒盈杯。仙人跨海,休問隨處是蓬萊。洞有仙骨巖。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壯。戲馬但荒台。細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