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大豆背后的秘密

人气: 46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徐竹思纽约报导)若说民以食为天,大豆应该占中国人的至少半边天。走出亚洲,大豆最近在欧美也成了热门养生食品,难怪近些年来转基因大豆会在国际上引起天翻地覆般的争议,确认大豆自然身份的IP(Identity-Preserved)亦应运而生。在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面临着自我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构成人细胞的五谷杂粮也连带产生危机了。

年底前,收到美国防癌协会项目经理安妮.莎克尼丝来信,说最近有一项对中国乳癌患者的调查说明多吃大豆食品或减少乳癌复发与死亡概率。就这样,我认识了一位纽约乳癌患者,并发现了许多关于大豆秘密。

中央车站.那天想喝碗豆浆

节日期间的曼哈顿中央车站格外热闹,沿走廊每隔三、两家店的各类面包屋里外都挤着人,大厅里南来北往的旅客肩摩踵接,地下饭厅更显得热气腾腾人头攒动,大厅中央多出几个食品群岛,原本占西面半边的各类小吃摊现在又延伸到东面。

那天想喝豆浆,走遍里里外外所有卖食物的摊位和商店,也有很多脱脂优酪乳加水果之类的健康食品,就是找不过任何大豆制品的影子。后来总算看到Starbuck,才如愿以偿。

大牌子上写了,可以选择用豆浆代替加在奶里的咖啡,但需要多付5分钱,就先来一杯这个,味道嘛……就是豆浆加咖啡啰!

可能因为安妮的信,以前没太注意食品标签的我那天忽然产生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要求看看他们使用的豆浆的品牌。服务生拿给我看的纸盒豆浆,前后分别标了Organic,即有机,以及non-GMO,即不含转基因(genetic modification organism,简称GMO)。纸盒上没有商标,但注明是专为Starbuck制造。

于是放心地再要一杯豆浆绿茶红莓汁latte。这个菜单上没有列出的饮料,颜色和味道都有点像红豆汁,上面浮着绿色的泡味儿,浓郁中带着清新,在冬日里滴滴入胃,爽口温心。这一杯中西结合的豆浆$4.85,比咖啡latte要贵。


商店架上标示有机的豆浆。关注健康的美国人关心食物的来源。(Getty Images)

大豆食品.引领纽约健康时尚

在一定程度上,Starbuck可以做为时尚饮食的风向标,看看这里卖的东西可以猜到现代人时尚生活方式的潮流。Starbuck的牌子上没有标出豆浆latte,要特别问服务生才能得到,说明豆浆在美国人的饮食中还不是普遍食品;但Starbuck卖豆浆并且重点标示Organic和non-GMO,说明很多注意健康的美国人已非常关心食物的来源,不要农药,更不要基因工程产品。

出了中央车站,街道上五、六步就有一家速食食品店,很多是韩国人开的,“42街小吃店”(42nd Eatery)里有令人垂涎的自助餐,少不了各种豆腐。一位西人女士进店直奔chips货架,迳直抄了一包大豆脆片(Soy Crisps)就走,她说大豆制品好,含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非常有益健康,所以她常吃。

大豆脆片长相凹凸不平,有的还夹杂一起被烤脆的豆壳,口感味道却极佳,比土豆片有过之无不及。这些脆片有十几种口味儿,与土豆片争奇斗艳,不过价格也较贵,每包$1.69再加税。袋子上除了罗列口味、不同的蛋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百分比,有一个共同之处是都在下方显示NON GMO SOY的字样。冰橱中与牛奶并排的有一种(soy milk)豆奶,上面标示Organic和non-GMO。

沿第五大道向下走,你会发现凡是韩国人开的小吃店都会有豆浆等大豆食品,非亚裔店东的店里则一般找不到大豆食品,除非到类似Starbuck的专供高品质新鲜食品的速食类咖啡店Au Bon Pain才又找到了豆奶,当然上面同样标明Organic和non-GMO。

GMO.安全性引争战

转基因大豆出现于1994年后,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在大豆中加入基因使其更能抗病灾、产量更大。1999年后美国种植的大约一半大豆的基因中都被植入了一个抗除草剂的基因。

GMO产品正在国际社会引起爆炸性争论,反对派认为GMO庄稼威胁了生物多样性,减少食物丰富的质地、味道与品种,并使农夫依赖于从化工公司购买种子和化学制品。在健康方面令人担心的是:过敏,转基因可能将抵抗抗生素的基因从GMO转到细菌,也可能将传统作物都变成GMO了。

欧洲国家最早也最坚决地对GMO的安全性表示怀疑,那里的农夫与消费者结成强大同盟,要求停止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在印度,农夫们火烧GMO棉花种植田。在美国,近年才涌现出消费者、农夫、一些公司和公平交易活动家们反对GMO的联盟。

对于声讨浪潮,大豆产业以身份保持(Identity Preserved,简称IP)认证服务作为回应。IP是指对产品自种子、生长、运输、加工直至市场销售的整个供应链中,保持其本来、自然基因特性,并免受转基因污染的管理体系的认证。IP供应商必须保证其产品是非转基因(non-GMO)。对GMO的担心导致一些厂商不得不用低功能的物质替换大豆的某些成分,如大豆卵磷脂(Lecithin)被综合性乳化剂替换了,针对这一情况大豆产业现在提供IP卵磷脂。

返回自然.购买认准non-GMO

在华埠喜士达街经营大豆食品的“美华素食总汇”老板是台湾人,十几年前将台湾素食带到纽约来。负责素食零售、批发、寄货业务的伍小姐表示,该店所有的产品来源都是台湾的non-GMO大豆,但还不属于有机,鉴于现在美国社会要求天然的意识越来越强,美华素食将很快在其产品上标明“non-GMO”以示身份纯正。

目前美国政府要求所有标注“有机”的食品也必须同时是non-GMO,但纯正的非GMO大豆资源已日渐难寻,因为GMO庄稼已占据了市场,在美国90%的大豆都已变成GMO,真伪难分。因为确认非GMO食物的代价越来越高,因此它们比GMO食物要贵一至二成。

去年9月,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连锁超市Whole Foods与“非转基因项目”(Non-GMO Project)合作开始测试其自己品牌的食物制品,包括产地审检、测成分基因和档检查,以求经由第三方认证其产品不含转基因。

Whole Foods呼吁其他的食物产商也向其学习,其质量控制主管表示,为了保证产品不含转基因,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投入,然而经济最终会对non-GMO的需求产生真正及持续的影响。果然,一些厂商已抵不住来自同行和社会的压力,加入了non-GMO的认证潮流,去年10月开始,non-GMO认证标志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去年10月,有着百年历史的美国农副产品贸易公司Scoular在中国签约一家便宜的非GMO大豆来源,该公司从这些大豆中提取大豆蛋白加入营养饮料和食物棒或肉类制品的添加剂。Scoular成为北美独家从中国大豆中提取蛋白的行销商,以便在日益增长的这类营养食品和保健品市场上生存及发展。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人类自认为聪明的基因工程,可能最终弄巧成拙,甚至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异黄酮会刺激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癌患者吗?(Getty Images)

大豆对乳癌是否安全?患者自有主张

家住皇后区的57岁黎女士,30年前从香港到美国,她和妹妹都是乳癌幸存者。11年前的一次例行乳房X光检查(mammogram)发现了肿块,经手术失去了左乳,证实是雌激素受体阳性,也经过抗雌激素的femera化疗,好在是没有扩散的癌症第一期,多年来也没有复发。她的妹妹乳癌被发现时已是二期,是入侵型的,雌激素受体阴性,也经过手术治疗,目前尚未复发。

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豆浆、豆腐、豆皮是她们每日食物的一部分,大豆食品普遍被认为有利于人类的健康长寿,她们也很少去想大豆还会有什么问题,直到确诊为乳癌后,才听说大豆可能对乳癌患者不利的说法。

众说纷纭:异黄酮对乳癌影响

自从科学家们发现大豆含异黄酮(isoflavone)成分后,就一直担心这种大豆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可能会对乳癌患者产生影响。异黄酮与雌激素分子结构相似,可占据人体内雌激素受体,起到双向调节雌激素的功效,即当雌激素水准偏低时,它发挥弱雌激素效应;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准过高时,异黄酮扮演“竞争者”角色,体内雌激素水准会表现为降低。

科学家们担心,异黄酮会刺激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癌患者吗?另外,它是否会影响tamoxifen等用于治疗妇女乳腺癌或不育症的抗雌激素的作用?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了褒贬不一的结果。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德博士的研究发现,从小吃大量大豆食物的美国亚裔妇女,患乳癌的风险大幅降低58%,显示大豆可能有防乳腺癌的作用;但另有一些研究显示,大豆食物可能刺激肿瘤增生,增加乳癌复发概率。

上海调查:追踪乳癌患者

给爱吃豆制品的乳癌患者带来宽慰的是,2009年12月9日美国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医学教授舒晓鸥(Xiao Ou Shu)在《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上发表最新研究说明大豆食品对乳癌患者是安全的。

这项在上海做的“乳癌病友存活率研究”追踪调查5,042位年龄介于20至75岁这间的中国乳癌患者达四年之久,大豆食品的摄取是以大豆蛋白或大豆异黄酮摄取来衡量的。

研究发现,发现摄取适量大豆食品不至于增加乳癌复发风险,反而吃大豆食品越多者,乳癌复发与死亡概率越低。大豆蛋白摄取量最多的患者与同组中摄取量最低的人相比,前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29%,乳腺癌复发风险则下降了32%;两者乳癌外科治疗4年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0.3%和7.4%,复发率则分别为11.2%和8.0%。

另一个好消息是大豆食品也不会太影响tamoxifen的疗效——无论乳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是阳性或阴性,都呈现了明显的反相关性,而且该反相关性在服用或不服用它莫西芬者中都存在。”

专家解读:豆浆、豆腐大胆吃

“乳癌患者现在可放心地享用豆浆或泰式炒河粉(pad thai)加豆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会的巴贝甚(Rachel Ballard-Barbash)医生与西雅图癌症研究中心的纽浩瑟(Marian L. Neuhouser)博士解读这项研究说,“这些食品不会造成危害,并可能降低乳腺癌的疾病复发风险。”

虽然大豆食品对乳癌的作用还待更多更深的研究才能论证,两位科学家亦肯定地表示,“临床医生可告诉他们的乳腺癌患者,食用大豆食品安全并可能益于长期的健康。”

美国防癌协会的流行病学家麦克考罗夫(Marji McCullough)说:“这个研究与我们现有的指南是一致的,即每天摄取3个份量的大豆食品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是安全的。”

她建议乳癌患者避免服用含高剂量异黄酮的大豆粉或异黄酮补充剂,因为大剂量异黄酮可能起到高雌激素的作用,对一些乳癌会有害处,“事实上这个中国的研究发现,当异黄酮量超过11克时,其防癌效果并不会增加。”

巴贝甚亦指出,可能的只有天然大豆食品才会对健康产生裨益,研究并没有证明含有大豆的食品补充剂可能产生风险或裨益。

中美差异 天然摄取才有裨益

巴贝甚提醒人们中美两国的生活差异:中美两国在摄取大豆食品的质量、种类和数量上都存在的差异,如异黄酮的平均摄取量,中美两国分别为每日47毫克与1~6毫克;这一研究的追踪时间为4年,相对较短;另外中美两国的乳腺癌筛检率可能也不同。

麦克考罗夫也提到中国人是从小就吃大豆的,而在美国则不普遍,“我们不知道是否在癌症被诊断后再开始吃大豆会与一生以此为食能够产生同样效应。”

美国白人女性的乳癌发生率是中日两国女性的四至七倍,但是亚洲妇女移民美国几代以后患乳癌的危险也会增加。一项对1,600名住在旧金山、奥克兰、洛杉矶、加州和夏威夷的中国、日本和菲律宾裔女性的调查发现,其中有600人患乳癌,那些小时候吃大豆最多的人,发生乳癌的危险比吃大豆最少的组别降低58%。但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吃大量大豆食物,效果比较不明显,但是,患病的危险仍能降低20%至25%。

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摄入大豆的时间可能是个关键。”

取中适量 患者走自己的路

不仅在大豆转基因的问题上人们不得不返朴归真“往回转”,科学家在钻大豆与乳癌关系的每一细节的牛角尖之际,也不断发现自己的很多担心与顾虑或许都是多余,更发达的技术、更严密的科学实验,不过一次次证明古人智慧对食物与健康的阐述之正确。

比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包含了多层修炼的道理,但在最低层次也说明了人需顺应天地间的规律。大豆既然是人类的天然食物,人类又有什么原因需要太过忧虑呢?

老子还讲道:“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应该也是教导我们:别弄那么多学说和主张,遵守自然规律就行了。中国的饮食之道也讲究进食要适量适中。

舒教授在她的上海调查论文中写道:“无论你是否是癌症患者,都可以放心地摄取大豆食品,但要记得尽量采取天然来源,避免加工食品。”

黎女士表示,即便自己是激雌激素受体阳性,也并没有听信有关大豆影响乳癌的传说,在乳癌确诊的十年来,她仍然继续着自己每日饮食:豆浆、豆腐、豆制品,“当然我从来都是吃适量的啦。”黎女士还表示,她不会买大豆或其他食品萃取成分的药剂来吃,“就自然的食品最好。”

因此舒教授实验结果对她来说也并没有特别值得感冒的地方,“我还是按我的习惯啦。”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