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对美银行开铡 马丁沃夫:方法不佳 且不够大刀阔斧

标签:

【大纪元1月28日讯】(据台视新闻报导)现在民众对金融业人士的印象已经大坏—那些控制全宇宙、技术纯熟的大师,只不过是贪婪忘恩的强盗罢了。无怪乎被麻州选举“信任投票”结果给打扁的奥巴马总统,选择对这群更失民心的金融大亨开刀。

奥巴马为进一步打击华尔街的冒险逐利行径,强制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与自营业务间做出选择,此后金融机构将无法随心所欲扩张、无法轻易投资避险基金和私募基金。这项政策构想来自高龄82岁、德高望重之联准会前主席PaulVolcker的声援。

PaulVolcker一直倡议,仿照美国在1933年通过的金融机构管制法(Glass-SteagellActof1933),严格规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商不得互相跨足其他业务,也不得交互持股。

而奥巴马上周终于宣布,赋予银行监管单位足够的权力限缩美国大银行规模及高风险投资活动,“银行将不能拥有、投资、赞助避险基金、私募基金或与本业无关的逐利自营交易业务”。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MartinWolf在最近的专文中分析,这番举动的政治意涵清楚可见。援助金融体系的行动显然很成功,但银行除了对公部门慷慨提供贷款之外,其他产业申贷仍是负成长。

当然,很难厘清到底是金融机构不愿意放款、还是其他产业不愿意申贷,MartinWolf认为两股力量目前同时存在。

根据McKinseyGlobalInstitute近期的报告指出,去杠杆化(deleveraging)的行动可能持续数年。危机后复苏”的早期阶段显然有以下特色:金融业强势、对比经济疲弱不阵。当然民众完全不乐见这种情况。尽管此举的政治意义明显,但要证明这项新政策是个好政策,目前恐怕缺乏证据。

其中一个问题在于过程。多年来全球不断寻找各种修正方式,而美国至今仍持续引入新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是好的,那不确定性应该较低。但假若美国改正之路因此更艰辛,更难与其他国家共同革除弊病,则成本恐怕会相当高。

当金融体系内充满不可预测的波动,要回归稳定,无法不付出代价。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另一个问题在于适用性。奥巴马政府采取的这些改革行动可能无法走出美国本土,这使得国际合作发生困难。例如许多传统欧洲国家始终坚守一般银行模式,而且支持大银行规模。

要说服这些国家接受商业银行业务与自营交易业务分开或许不困难,但MartinWolf认为,欧洲国家无法接受限制金融机构规模的规定,接下问题就很难解决:许多银行是跨国机构,究竟适用什么规定才好?但最重要的还是PaulVolcker这套想法究竟如何。

这些提案是否值得进行、的确可行、而且还真的很恰当?首先,针对这些提案是否值得进行,
MartinWolf给予肯定的答案—相关政策若能避免金融机构利用直接或间接担保来进行投机性、低经济益处的投资,就相当值得。

银行透过许多业务创造惊人繁荣和利润,但也因为这些业务,政府不得不出手援救金融业,民众则深受其苦,直至目前还无法摆脱。

大家都希望能成功关闭一些金融机构—那些规模并不大、与整个金融体系联系并不深的金融机构—然而又要避免殃及无辜。但约束金融机构的方式是否可行?恐怕有疑问,因为要在合法银行业务与“无关服务客户”的业务间画出一条线,甚至进而维持这条线的监督恐怕不容易。

如果鼓励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贷款,那是否也允许这些机构将贷款出售╱包装成证券?可否对外分摊放贷风险?若不允许银行进行上述业务,必须提供充足的理由,而如果允许,服务客户和投机行为变得难以区隔。

同时,要判断跨国银行的规模也颇有挑战性—究竟应该以全球市场的角度、每个单一国家的角度、还是其他方式?在美营运的外国银行又该适用什么法规才好?MartinWolf认为,终究还是要回归最重要的问题:管制银行的大方向是否恰当?负责存放款的机构确实很“特别”—它们对民众、对经济执行的服务无可取代。

但经验教训让人知道,金融体系绝大部分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多是为了逃避资本规定,而资本规定的目的是要强化银行安全。如同英国央行前行长PaulTucker最近发表的一场重要谈话,他指出“影子银行”系统也得接受援助。
  
MartinWolf直言,任何会依据要求负担赎回责任的机构,无论是投资长期或高风险资产,都具有类似银行的性质,这代表在挤兑时容易受到冲击。

按照这个标准,类银行的机构相当多:货币市场基金、金融企业、结构投资工具、证券经销商(如LehmanBrothers)。而PaulTucker指出,单单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就与全美银行存放款业务相当了。

就算排除上述这些影子机构,美国政府仍无法完全担保银行安全—除非将银行与影子系统完全分离,而且不考虑相关后果。因此,若各国政府真的想追求金融结构改革,动作恐怕得再拉大。

不仅如此,在这场金融危机当中,银行投资避险基金、私募基金甚至自营交易(proprietarytrading)都不是爆发危机的关键:尽管民怨直冲着大银行而来,但真正引爆全球金融引信的反而是较小、高度互联的金融机构,LehmanBrothers是最好的例子。

尽管PaulVolcker希望改革金融业、扶持总体经济的想法相当值得赞佩,手段也确实针对结构进行改变,但针对当前状况的关键面向,美国近来颁行的政策却难以实行也不适当。

尽管奥巴马可能是迫不得已而孤注一掷,但要想改革,恐怕还得作更多事情才行。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联邦匆匆派员加入Metro委员会
奥巴马:就业最重要  扶植中小企业
奥巴马:就任首年受挫  不足与人民之苦相比
奥巴马:强化就业  吁朝野携手捐弃成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