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教训 中国为啥出不了苹果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0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文华综合报导)10月24日,财新《新世纪》杂志推出封面故事《比亚迪教训》,讲述了大陆著名民营高科技企业比亚迪集团从巅峰到困顿所留给人们的教训。过去两年里由于盲目乐观的冒进,导致今日的比亚迪陷于“借新债还旧债”的困境中。在得到政府大量补助的情况下,比亚迪也认识到,与政府捆绑出不了“苹果”,更为重要的是,大陆是否真的具有适合高科技实业发展的大环境呢?

利润下滑85%以上

财新记者符燕艳、屈运栩、卢彦铮在报导中写道,短短数年间,比亚迪犹如过山车,大起大落。2009年,F3月销量3万,奠定其在汽车行业的新贵地位。转入2010年,危机骤现,汽车销量大幅下滑,经销商退网,颓势延续到了2011年,预计上半年利润将大幅下滑85%至95%。

外界普遍认为,王传福正面临创立比亚迪16年来的又一段艰难岁月,这次比以前更凶险:IT、传统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主业无一好过;两年间200亿资本开支过度扩张,导致现金流捉襟见肘;贷款负担不得不以“借新还旧”应对。

自今年6月间登陆A股市场以来,除了上市之初高涨,股价一路步步走低。H股价格则早从最高位超过80港元跌至现在的14港元以下,逼近巴菲特2008年宣布入股时的水平。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营业收入225亿元,盈利仅2.75亿元,同比下滑高达88.63%,财报中分类的三大主营业务——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以及二次充电电池业务的盈利能力均不足道。

冒险闯入新能源

回顾比亚迪的成长轨迹:从电池和IT代工,到汽车,到新能源跨越式的产业布局,业界无出其右者,在2009年以前,这一切都堪称成功:汽车大卖,巴菲特入股,股价高涨,不过到了2010年,就峰回路转,遭遇困境了,特别是花大量投资,冒险性地跨入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已经超出了比亚迪应该行走的正确轨道。

比亚迪形容自己是“一流的战略,二流的研发,三流的管理”的民营企业,由于在管理和研发上的劣势,已经让这家总资产已超过600亿元、18万就业人群的深港两地上市公司、政府眼中的明星企业,举步维艰。

目前比亚迪已经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弥补管理之失,调整组织人事,缓解财务困境,扭转品牌危机;另一方面,在坚守新能源布局的同时,路径上选择最为现实可行的公交电动化为优先,未来数年比亚迪的重心将回到传统电子和汽车产业,并在夯实技术和质量的口号下,回归市场竞争能力。

盲目冒进 投资太大

文章分析说,以前比亚迪的盈利只是幻影,“利润好看,其实是政府补助引起的”。翻开比亚迪A股招股书开篇的重大事项提示显示:“2010、2009及2008年度,本集团的政府补贴分别为3.54亿元、3.90亿元及3.59亿元,分别占同期本集团净利润的12.12%、9.55%及28.15%”;今年上半年报显示比亚迪当期净利润为2.75亿元,其中记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1.53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55.71%……”

在这种盈利的幻影下,2009年比亚迪在决策上犯了一个大错:200亿固定资产的大手笔投入,导致今天财务高度吃紧,现金流短缺严重。在政策方面,如果说比亚迪曾经以IT养车大获成功,但这次以车养新能源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外界评论说,在从传统产业向新能源的一跃中,它不仅是产业的跨越,更是从市场竞争的能力,向把握和运作企业外资源能力的跨越,是靠市场吃饭向靠政府吃饭的跨越。

吃政府饭的软裆

不过既然是靠政府吃饭,过密的政商关系对民营企业可谓双刃剑, “上帝不招糖果宴,下方且作自由民”,糖果不是免费的,吃多了不自由也不健康。无论是先有比亚迪对新能源的投资、还是先有政府的补助促成了比亚迪的投资,至少政府的介入,促进了比亚迪对新能源赌局的冒险,而且这次赌局牵涉各地政府,局面复杂,已不是比亚迪所能掌控得了的。

比亚迪般主动或被动地与政府捆绑,最后导致自己陷入困境,这说明一个道理,乔布斯的苹果只能在自由社会栽培,而不能在专制环境中产生。这可能是比亚迪留给世人的最大教训。

(责任编辑:贝利)

相关新闻
富士康撤销对比亚迪告诉
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
150辆比亚迪出租被集体退车内幕分析
王传福列中国首富 比亚迪遭遇品牌危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