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移民传统周 不同族裔分享移民故事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4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4月11至17日是纽约市的移民传统周。StoryCorps与市长办公室共同合作,倾听和记录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纽约客的移民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市长办公室和StoryCorps希望帮助移民及其后代与公众一起分享他们的文化价值与传统。

两位亚裔母亲和三位青少年4月15日在布碌崙日落公园图书馆叙述了他们到美国的故事﹐让非营利组织StoryCorps将其故事记录下来。他们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他们身为移民及其子女的文化理念。

两位亚裔母亲的故事

Krishna Chaudhuri19年前从印度嫁到美国﹐初到美国时像很多新移民一样要挣扎生存﹐她说每碰到困难时都会祈祷﹐“我相信神一直照看着我﹐所有不顺心的事都是考验﹐所以我会接受挑战和困难。”她也教孩子尊重所有的宗教﹐并试图在家里保留印度各传统节日的特殊节庆仪式﹐不记得的部分她就请她妈妈提醒她﹐她在印度还有很大的家族。


印度裔移民Krishna Chaudhuri和她女儿Kristi Chaudhuri在布碌崙日落公园图书馆讲述她们的故事。(摄影﹕蔡溶/大纪元)


性格活泼的Krishna说她喜欢美国的一切﹐喜欢美国的自由、机会、多元的文化和开阔的视野﹐“每天有形形色色的人在地铁里﹐不同肤色、不同的语言和穿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她对不同族裔的饮食也非常好奇﹐经常为家人尝试不同的烹饪方式﹐会看烹饪书为家人做中国菜、墨西哥菜。

但是文化差异也有让她头痛的地方。Krishna说﹐“在美国﹐孩子们什么都要问为什么﹐让我压力很大﹐我们小时候只有服从﹐不会问这么多问题。

她14岁的女儿Kristi Chaudhuri对父母买了房子后在银行里就只剩下10元的艰苦时期﹐和妈妈为她在家里庆祝西方的圣诞节的日子印象深刻。

黄英仪20年前从中国广东台山嫁到美国﹐独自一人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与一个不了解的人结婚,丈夫忙于生计﹐头两年举目无亲的孤独与彷徨让不懂英文的她直想打包回国﹐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才慢慢适应下来﹐感觉“美国很安全、很公平﹐第一经济好﹐第二法制好﹐第三人权好﹐有什么事反映一下他都给你解决﹐像我们这样低收入家庭﹐政府都给我们丰衣足食﹐样样都比大陆先进。”


华裔移民黄英仪和她的一对子女–黄国裔、黄嘉惠一家三口。(摄影﹕蔡溶/大纪元)


15岁的黄国裔和18岁的黄嘉惠是黄英仪的一对儿女﹐他们说中国妈妈的教育相对要严格﹐更多纪律的要求﹐对功课抓的更紧。黄英仪则补充说﹐她并不专制﹐她说这20年最大的成就是含辛茹苦抚养一对儿女长大成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孝敬父母﹐“这是中国传统道德”她强调说。

3位青少年的故事

15 岁的Tina Yip从来没去过中国﹐她父母1990年从中国广东来美国﹐她对中国的了解来自父母的描述﹐“家乡经常发生水灾﹐大家都很向往到美国﹐移民等候名单很长。我母亲说她来美之前还以为美国遍地是黄金﹐下飞机后才发现到处是尘土﹐抵达美国后﹐家乡的亲戚还常敦促她多寄钱回家﹐但其实在美国挣钱非他们想象地那么容易。”

生活在美国﹐Tina说家里仍庆祝华人新年、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新年时﹐她很高兴能拿到很多红包钱。端午节时﹐她能吃到自己喜爱的粽子。

15 岁的彼得(Peter Ton)4岁时随父母从缅甸移民来美﹐他母亲是华裔﹐父亲有华人和缅甸人的血统。虽然他在美国生活接受教育﹐但由于他生长在缅甸家庭﹐他觉得自己吸取了不少缅甸人的传统价值观。他举例说﹕“我很尊敬书籍﹐不乱扔书籍﹐走路时不跨过书本﹐即便学校老师说学生可将课本收起来坐在本子上﹐我也只是将书本放在怀里。”因为缅甸人认为践踏书本者很无礼﹐没受教育。

另外﹐与美国人不同的是﹐缅甸人觉得在家里穿鞋行走很无礼﹐如何来应对文化差异呢﹖“我到了美国朋友家里时﹐还是穿鞋进门﹐到了亚裔朋友家就脱鞋”﹐彼得说他妈妈会烹煮中餐也会煮缅甸餐﹐所以这两种餐食﹐他都能吃。

彼得说他的家庭庆祝华人新年、缅甸新年、中秋节和缅甸的中秋节。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妈妈都会提醒他得避讳的事项。他说当初父母移民到美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因为美国科技较先进﹐有很多高科技大学”。

15 岁的Jasline Garcia的父母来自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她说﹐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父母很穷没有鞋子穿﹐得赤脚行路﹐妈妈没有钱上大学﹐上中小学时她没有笔记本﹐ 课堂上缺少纸张写字﹐由于贫穷﹐她们所吃的食物种类不多。那时多米尼加一般人没有洗衣机﹐也没有电话。

80年代﹐Jasline的母亲 30多岁时移民到纽约来。“初到纽约市﹐她觉得地铁路线很复杂﹐看不懂。她只会说西班牙语﹐因此问路时﹐得找到会说西班牙语的人。但她知道身在美国得学会英语﹐就天天搭地铁去上英文课﹐这样她慢慢熟悉了地铁路线。在完成英文课程后﹐母亲能书写简单英文﹐现在她为说西班牙语的老人当护理。”

“我父亲虽在多米尼加大学毕业当教授﹐但由于他英语水平不够高﹐也只能在工厂打工。”Jasline说由于母亲时不时会烹煮多米尼加的菜肴﹐周末时还会播放西班牙语音乐﹐她从中学习到了一些多米尼加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3名青少年都参加了布碌崙日落公园图书馆“多元文化实习计划”﹐以他们不同的移民文化背景帮助布碌崙居民更方便使用布碌崙公共图书馆的众多资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