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低迷大陆钢企离主业 投资电商建物流园

人气 2
标签: , ,

【大纪元2013年09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任义报导)大陆钢企在连续多年的行业低迷下难以脱困,有钢企靠政府“补血”扭亏,钢铁主业已难盈利的情况下,开始投身电子商务、建设物流园正成为钢企寻求发展的新途径。

钢铁业靠“补血”扭亏 多数钢企主业难盈利

8月31日,随着包钢股份披露半年报,大陆沪深两市主板上市的33家钢铁企业半年报全部出炉,其中22家盈利,11家亏损,与2012年同期的“近九成上市钢企亏损”相比,呈现出了明显的扭亏态势。

在钢价低迷、盈利艰难和债务高企的情况下,钢铁业身处寒冬难以脱身。此时,钢企却纷纷给出了“靓丽”的中报。包括马钢、首钢、华菱钢铁和安阳钢铁在内的多家去年巨亏的钢企,上半年亏损额均大幅收窄。中报业绩的“反转”,让长期处于严冬期的钢铁业看到了盈利的曙光。

然而经调查发现,在账面盈利的背后,是企业通过各种财务手段调高利润和利用营业外收入“补血”。有钢铁业人士表示,多数钢企的钢铁主业已难盈利。财务报表水分太大,通过固定资产折旧调整和不良资产的剥离等手段“扮靓”等业绩,远远不能代表行业的真实情况。

一位钢铁业证券分析师表示,目前市场不景气,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企业发货后有回款难的风险,一般都会在报表中对坏账和存货跌价做计提,但部分企业对应收坏账和存货跌价进行零计提,这种做法太过激进,有虚增净利的嫌疑。

除去各种会计手段,上市钢企扭亏的背后,还有着各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去年获得20亿元巨额政府补贴一举“扭亏”的重庆钢铁,在今年上半年在无重大补贴的情况下,再次面临业绩大幅亏损的局面。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凌钢股份,中报显示,凌钢股份上半年营收73.3亿元,同比增长10.96%;实现净利润0.37亿元,与去年同期亏损2.32亿相比,同比增长115.92%,扭亏为盈。而扭亏的原因,则是累计高达3.8亿元的政府财政补贴。

钢企转型非主营业务

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后,钢铁企业进入了下行通道,各大钢厂主营业务难以盈利,多数是在亏本生产。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企业的经营状况略微好转,但账面上的提升并不能说明回暖的大势,目前行业仍旧很困难。

2011年起,随着四万亿投资的余波逐渐消退,此前急速扩张的钢铁工业,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下,渐渐走入利润下滑和全行业亏损的大势。两年来,伴随钢价的持续低迷,多家钢企在亏损线上徘徊。中钢协副秘书长曲秀丽表示,财务数字是好看了,但行业现状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钢铁企业多为各地方大型国企,是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对就业和经济增长影响巨大,有的中共地方政府不仅不让减产,还逼着企业增资扩产。对中共地方政府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住钢材产量,就是保就业保GDP。

在政治与经济的压力之下,钢企纷纷脱离主要经营业务图谋脱困。在近日由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举办的2013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表示,目前互联网和各行各业都在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再加上大数据,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条路钢铁业也要经历。

徐乐江介绍,宝钢已谋划打造三大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分别针对自身用户、由宝钢负责统筹的交易平台以及第三方的开放平台。宝钢已经开始尝试,呼吁行业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终端用户一起来。

在投身电子商务的同时,建设物流园也成为众多钢企的选择。沙钢集团常务执行董事、副总裁季永新便表示,沙钢未来要做大做好物流产业和非钢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上述的沙钢,首钢、山钢、酒钢、莱钢、广钢、安钢、川威集团、昆钢、新兴际华、新兴铸管、首钢贵钢等钢企,均在各地开工投资了钢铁物流项目。

在钢企大量涉足钢铁物流领域,提高直供比例、延伸产业链的同时,钢贸商和钢企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日趋“紧张”,已经挤压了钢贸商的生存空间。钢企要完全改变产销分离现状,可能需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或许是对钢铁物流行业的洗牌过程。

(责任编辑:周雅

相关新闻
大陆钢铁业6月份全行业亏损 资金链断裂风险上升
7月大陆经济寒流 钢企煤焦产业亮红灯
中国钢铁业陷亏损泥潭 河北称产能要减半
向民企开刀 河北称3年要减掉一半钢铁产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