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人街传统侨团 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承枢纽

人气: 7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4年01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坐落于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2010年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区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早的华人店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区内还有不少百年老建筑,反映了移民社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是除亚洲之外海外华人最早设立起来的唐人街之一,具有“示范”作用。

事实上,曼哈顿华埠不仅仅是最古老的商业区,它的魅力还在于其文化风采,超越地理时空,其完整保留下来的各种侨团,所记载的乡族世系和由先侨代代相传而来的风俗习惯、礼法制度,无不体现了浓厚的华夏色彩,揭示了身份各异的海外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

曼哈顿华埠规模庞大的侨团阵营是海外各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探访各侨团听老侨“讲古”,了解各家在历史上的位置,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海外华人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

以纽约唐人街的姓氏公所为例,由单一姓氏组织的宗亲会社有:李氏总公所、伍胥山公所、黄氏宗亲会、梅氏公所、余风采堂、梁忠孝堂、邓氏宗亲会、 曾三省堂、朱沛国堂、阮氏公所、林西河堂、赵族宗亲总会和马氏宗亲会……等等。其中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创立的伍胥山公所和光绪中叶成立的梅氏公所是纽约唐人街最早出现的姓氏公所之一,梁忠孝堂成立时为1884年,距今已有130年历史;紧接着是李氏总公所,成立于1886年,黄氏宗亲会1890年;也都拥有超过120年的历史。

唐人街最早的侨团是台山乡亲兴办的地区性组织台山宁阳会馆,成立于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距今140-150年历史,另一大侨团联成公所成立于光绪26年(1900年),是台山以外各县包括客家人联合而成的公所,纽约中华公所则在1883年联合各侨团成立,向清政府注册,成为华人社团中心的龙头、政治文化中心,非正式的“唐人街自治政府”,1890年又向纽约州政府注册。

唐人街传统侨团龙头中华公所每周末在中山大礼堂,定期推出表现忠孝仁爱精神的粤剧表演,发扬中华文化传统,深受老侨欢迎。(摄影:蔡溶/大纪元)

唐人街传统侨团龙头中华公所每周末在中山大礼堂,定期推出表现忠孝仁爱精神的粤剧表演,发扬中华文化传统,深受老侨欢迎。(摄影:蔡溶/大纪元)

陈胡袁三姓先祖是虞舜

还有一些互有渊源的姓氏联合而成的宗亲会社,例如龙冈亲义公所(刘、关、张、赵四姓)以“忠勇仁义”为精神大旗,缘起三国时代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赵云又在“古城聚会”中加盟而来;以陈、胡、袁三姓为对象创设的“至孝笃亲公所”,则因为中华姓氏中,陈胡袁三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因为舜以大孝大德平治天下,所以公所以“至孝”“笃亲”取名,希望发扬舜帝的孝道,与敦亲睦族的名训保持宗族团结,并绵延发展之意。

吴周蔡翁曹五姓以后稷(谷神)为始祖

集合吴、周、蔡、翁、曹五个姓氏宗亲所组成的传统侨社“至德三德公所”,均以后稷(谷神)为始祖,属周朝文武王世系。后稷传为姜女原履巨人足迹而生,始姓姬,姬姓周族在传承过程中,特别是因周王室分封,分别产生了吴、周、蔡、翁、曹等12姓,被称为至德宗亲12姓。“至德三德”源自于“泰伯三让天下”之典故,当时,姬周太王生三子而欲传位第三子, 长子泰伯为避免皇室内斗,毅然远离家园隐居,孔子两次称赞泰伯为至德,意为极高尚的道德,道德又可发挥为智、仁、勇三者含义,是为三德。

此外还有溯源公所(雷、方、邝三姓)、三益总公所(江、黎、何三姓)、昭伦公所(谈、谭、许、谢四姓)、凤伦公所(薛、司徒二姓)、南阳公所(邓、叶、岑三姓)等等联姓公所,各有其古老传说。

黄伍一家亲 林姓和赵族有世谊

至于彼此的关系,伍胥山公所和黄氏公所最为亲密,去年伍胥山公所恳亲代表大会在纽约召开,与伍氏关系如兄如弟的各埠黄氏宗亲会就组织了庞大的祝贺团前往纽约, 双方宗亲先在伍胥山公所祭祖,然后又到黄氏宗亲会祭袓,尽显黄、伍一家亲的传统。原来大约在500年多前的明代弘治年间,黄邦用无子,其女儿嫁到伍家后, 其中一子随母姓,为黄家承继了香火,黄伍乃结为兄弟,这就是黄伍一家的由来。

而林姓和赵族也是世谊,去年赵族宗亲会在华埠举行中国新年联欢宴会时,主席赵必亮率赵族宗亲先携带金猪等祭品前往林西河堂祭祖﹐以示不忘林氏大德,原来两姓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赵族为报答700多年前宋代的琼州太守林玄辅的存孤大恩,凡有祭祀祖先,必先祭林公,后祭自己的祖先﹐此美德延续700多年直到今天﹐也令林氏宗亲非常感动。

余氏和马氏谢氏互称世表

余氏和马氏谢氏也是互称世表,海外的余氏后代大部分都与马氏和谢氏两位太婆有渊源。根据余氏宗谱,马氏太婆和谢氏太婆在不同时期嫁入余门,都对余族兴旺有很大贡献,两人分别为余家带来福泽子孙的安葬福地,一为龙山一为龟山,此后余族人丁兴旺、吉祥如意,必不忘马氏和谢氏的大德,数百年来余氏和马氏谢氏,彼此感情甚笃,马氏宗亲会的一名老侨说,双方有活动总是一起举办,犹如兄弟亲戚。

马氏宗亲会的这名老侨举例说,2006年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到访纽约时专门到勿街马氏宗亲会祭祖,向马氏太祖伏波将军的神像虔诚行三鞠躬礼,2年后马英九选上台湾总统,马氏宗亲与余氏、谢氏世表一齐祭祖庆贺。老侨说,一来说明世表关系亲密,二来马英九当年透露,他在台湾每年到马家庄祭祖,祭的也是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公的神像,这说明两地宗族源流方面的关联,“我们还送了他‘伏波将军、中流砥柱’的纪念牌呢,”老侨兴奋的说。

薛氏、司徒两姓同源分支

考查凤伦公所的薛氏、司徒二姓,也有很多有趣的传说。薛氏在隋唐之世是一大望族,名声显赫,当时唐朝六个皇帝有11个女儿,薛家就10个驸马,1400年前薛氏家族的三位名人薛收、薛德音、薛元敬——时人称“河东三凤”尤为出名,其中薛收和薛元敬都追随唐太宗李世民,是辅助唐王治国的贞观十八学士中人。海外各国薛氏社团组织引以为傲,都以“凤”命名。

而司徒姓的起源则有不同版本的传说,一为古代的官职名称,始于帝舜后代的一支,依据是《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因此尊奉虞舜为得姓始祖。

但是还有一个传说则涉及到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刚, 薛刚反唐要被株九族,传说薛刚逃命前,算命先生告诉他背个小公鸡向南跑,公鸡在何处叫啼,他就在何处落户。薛刚南逃到广东开平赤坎镇滘堤(音:叫啼)洲,鸡叫了,他就落户了,并取“私逃”音改姓“司徒”。

对此,纽约凤伦公所主席司徒琚浣澄清说,根据司徒氏图书馆馆长司徒亮的考查,司徒一族南迁的历史是从河北邯郸赵国进士开始,当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于是他带领族人南迁逃亡至南雄珠玑巷,后人称宣翁,为司徒氏入粤的一世祖,而得姓始祖则可以追溯到舜的第四代第三子。而薛氏,则是尊舜的第四代第四子阳为始祖。所以,两姓可以谓同一脉源,都是炎黄子孙。

凤伦公所副主席司徒群也指出,司徒二字的开平台山话发音为Soo-Hoo,其实南方的方言,隔一条河都会不一样,因此美国司徒氏的英译写法有六种之多,分别是Szeto/Seto/Szto /Situ/Soohoo/Seetho。

至于凤伦公所四个字的由来,司徒琚浣说,薛刚避难改姓的传说是薛姓一族的表述,他们司徒一族的说法则是,薛公上任途中过世,跟随他的太婆半途生下儿子,在前后不着的情况下(返乡怕儿子不被承认),只能到大户人家做妹仔(下人),儿子继姓司徒,后来从新会迁徙到开平,是听从了风水先生所点,抱着公鸡找山(风水宝地),于开平滘堤洲定居,自支门户,从此人丁兴旺,司徒成为开平两大姓氏之一,尤重人伦教化,建有教伦堂。

司徒琚浣说,赤坎滘提司徒氏本来有谱牒可查的,让人心痛的是祖上留下来的族谱,在文革破四旧其间惨遭烧毁,因此各种版本无从对证,然广东这两姓人士渊源深长,大家就取薛氏的“凤”和司徒的堂号“教伦”,组成凤伦公所。

谈谭许谢系姜太公之后 一脉相传

昭伦公所和阮氏公所之间则存在恩义关系,昭伦公所的谭广伦主席说谭谈许谢四姓本一家,祖先可追溯至东周姜太公遗裔,姜太公在辅助周文王讨纣战役中曾有惨败,全家几被灾灭,姜太公含泪托侍卫阮诚携带四子突围逃亡,阮诚以“诚”字“言”旁为暗记,四子各取谈、谭、许、谢为姓,成功逃脱,在岭南一带开枝散叶,由是四姓乃系姜太公之后,一脉相传。谭主席说,昭伦公所铭记阮翁昔日荫护之恩,因此与阮氏公所至今亲如一家,在加拿大,昭伦公所与阮氏结成五姓的联宗社团,把阮氏归为兄弟,但在美国,阮氏则只以恩人尊奉。

这些联姓组织中的有许多姓氏又有自己的公所,例如谢氏属于昭伦公所,但谢氏宗亲会又是一个单独的姓氏团体, 赵姓属龙冈亲义公所,但也有自己的赵族宗亲会,还有南宋王室遗落在台山之一支后裔的浮石赵紫气堂等等。

此外,还有地区性的、堂会的、职业的、政党的、文化的、宗教的、校友的各类社团组织,林林总总,随着乡亲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而组成,非常繁多。1948年前成立的老侨团有60家,后期成立的新兴社团据说有200多家。

对于后人来说,各家、各姓、各地区公所的发源、生息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每年年末各公所的祭祖、换届仪式就像是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唐人街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仪式和承传,后人可以窥探到唐人街的发展,琢磨它背后的真实历史和鲜活的故事。

传统侨团稳固了中国城的存在

虽然过去十多年来,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和布碌崙区的四、五个华人社区的兴起,加上曼哈顿不断上涨的房租和其他挑战,一些留在唐人街的老居民逐渐迁离,高端商店由外而内的蚕食唐人街,在中华总商会董事长于金山看来,未来唐人街或许会变“苗条”,但只要有传统侨团在,唐人街就不会消失。

“90%的重要侨团都在中国城,这些侨团维护着一种看不见的传统,这种传统一方面是有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是延续中国人在海外的一种归属。”于金山说,传统侨团稳固了中国城的存在,有这些侨团和服务的单位,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心灵上的文化认同,对外国人而言则是一个历史性的观光景点、中华文化区的窗口,曼哈顿中国城的地位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新兴中国城所能取代。

(责任编辑:汉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