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你问对问题了吗?(五)

能够鼓励孩子的问题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

作者: 宋镇旭, 申玟燮
译者:黄子玲

如果想协助孩子获得自信心,使孩子在做事时能尽全力、不会屈服于挫折、主动挑战,该怎么做才好?

请先回想自己平日问孩子的问题,如果身为父母的你总是提出:“为什么不努力?”“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这么没有耐心?”等问题,那么你就永远只会注意孩子做不到地方,以及孩子犯的错。如果你的眼里只有孩子不足的地方,那么你对孩子说的话也多半只围绕在缺点上了。

“你刚刚为什么要那样做?”、“不能再做得更好吗?”、“不能再多努力一点吗?”这种问题通常已经有了预设答案,父母质问孩子并不是为了寻求解答,孩子也知道父母真正的意图。所以当孩子听到这些问题时,就知道父母心里在想些什么了,他们不是觉得内疚,就是把父母的问题当作指责。当孩子感到内疚时,还会想继续努力吗?

遭受指责时,还会有心情练习吗?还是能够重新燃起志气,做得更好?如果只是偶尔遭受指责,那么孩子还有可能会努力。但孩子如果时常被责备,就容易失去自信并被迫放弃。

下面这段内容撷取自韩国畅销作家金烔璟描写自身经历的《人生风景》一书: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卑微没用、毫无价值。我就好像无法和世界接轨的人,始终待在寒冷阴暗的小巷里,偷看邻居家里的温暖火光。一直到后来,我才了解自己会毫无来由的产生这些感觉,都是童年的经验造成的。我想,我的童年受母亲的影响极深。因为母亲身上武装着儒家思想,并根据这些思想对子女严格施教,而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对我们的内心造成深刻的影响。

后来,当我想起这些事时便开玩笑的问她:“妈,为什么你总是斥责我们呢?”

母亲的回答却很简单:“当然是因为我觉得你们本来就应该要做得很好啊!教育就是要把做错的事情改过来嘛!”

这句话是对的,但为什么当我们表现好时,母亲却又吝于称赞我们?我又这么问。总觉得当年如果能多获得一点认同和支持,想必也不会觉得自己那么没用,而过得那么苦涩不堪吧!

“因为我怕称赞了你们,会让你们太过自满。而且,谦逊是种美德啊!”

直到现在和金烔璟的妈妈有一样想法的父母依然不少,他们都认为孩子表现好是理所当然的,而教育则是矫正错误的管道。然而,这种态度将会为孩子的心灵蒙上多少黑影,金烔璟已经仔细并诚实的纪录了。现在既然已经身为父母,不如先想一想自己所说的话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卑微没用、毫无价值。我就好像无法和世界接轨的人,始终待在寒冷阴暗的小巷里,偷看邻居家里的温暖火光。”这种凄凉的感觉。

如果父母为了帮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恒心而想要学习称赞与激励的方法,则父母必须先问自己这个问题:“孩子和以前相比,表现得更好的是什么?”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先找出孩子做得好的事,虽然父母难免都会想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但现在请改成拿孩子的过去和现在比较,找找看有没有表现得更好的地方,这么一来,就可以看见比以前进步之处。父母如果能常常看见孩子的进步,就能养成称赞、祝贺孩子的习惯,也不会三不五时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比较。

这个问题什么时候问才好?

这个问题尽量每天都问,在孩子完成课业或课外活动时就问这个问题吧!无论是从分数、态度或专心程度等来评量,一定会有比先前表现得更好的地方。请去找到孩子进步之处,并给予孩子肯定与称赞。

另外,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开始拿孩子跟别人比、想大声斥责,或者觉得孩子表现很差的时候。就应该问这个问题。只要问题改变,心念一转,父母眼中的孩子也会跟着不同了。

─ ─摘自:《爸爸、妈妈,你问对问题了吗?》小熊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将会影响我们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许多父母之所以无法发现子女的才能,是因为父母本身就已经提错了问题。
  • 如果想知道孩子有什么才能、喜欢什么活动,就应该主动提供他们尝试各种活动的机会,因为没有做过就无法知道孩子喜欢什么。
  • 得庆幸的是,现代的父母都会提供孩子很多机会去尝试各种经验,让他们学美术、音乐,也给孩子很多机会去学各种运动,更别说闲暇时常会带孩子去旅行、参观博物馆或展览等。这种父母真的很让人放心,只需要另外特别注意两点就好了。
  • 孩子再怎么喜欢一项活动也很难长久钻研探究,一开始因为喜欢而做的事情也很快会失去兴趣......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