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回忆“三毫子小说” 沈西城:不只谈情

人气 165

【大纪元2018年07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王文君香港报导)“三毫子小说”意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通俗小说,是当时的流行文化,因售价三毫子而得名,七十年代后便已消失,新一代未必听过。昨日,作家沈西城与资深传媒人郑明仁出席香港书展讲座时为三毫子小说“平反”,指这些作品的题材不限于爱情,也曾诞生一些知名作家。

“三毫子小说”勾起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沈西城与郑明仁昨日举行题为“三毫子的爱情世界”的讲座,台下捧场客大多为中年以上,讲座变成台上台下对谈交流。连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等几位资深文化人都亲临捧场。

沈西城介绍称,“三毫子小说”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流行文化的一种,有很多人写,当时售价三毫子,所以就叫“三毫子小说”,七十年代后则无三毫子小说。

郑明仁介绍称,三毫子最早开始于五十年代,早期有八开和十六开两种,后来则为三十二开版本。文学巨匠刘以鬯当年曾写过三毫子小说,其中以《蓝色星期六》及《蛊姬》最出名。

今年书展的年度主题是“爱情”,沈西城表示:“爱情是永远也讲不完的话题,虽然当年三毫子小说无题材规定,但多写爱情小说,不过,就有高手低手之分,有的写得好,有的写得不好。”他推崇郑慧等几位现已少人认识的早年作家。

“三毫子小说”亦曾诞生出一些知名作家,如伊达、徐速。台下的邱立本亦忍不住提出要为三毫子小说“平反”。沈西城回忆说,当年17岁的伊达背着书包去交稿的《小情人》,令他一炮而红,后改编成电影《侬本多情》,由杜鹃主演。

沈西城说,除了爱情小说,三毫子小说也有写间谍、打斗、鬼故等题材,除了是当时大众娱乐生活的一种,也是作家的一种收入来源。他认为,时下少人会看三毫子小说,除非有人想追忆以前的生活,包括已经面目全非的街道,犹如看粤语长片一样。

郑明仁表示,认识一位女子苦苦寻找当年的三毫子小说,找到后泪如雨下,原来她的爸爸正是当年三毫子小说作者,女儿纯粹为追忆父亲,见字如人般亲切和感触。

可以说,三毫子小说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责任编辑:郑桦

相关新闻
周末洛时书展 游戏中认识美丽台湾
戴胜益原乡办书展 盼打开餐饮多元视野
精选餐饮书展示原乡  蓄积孩子翻转能量
暑假再吹阅读风 书展风雨中开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