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语:热闹与冷清

作者:青松

在热闹中依然保持独立自我的人,在冷清中怡然自得、充实而幸福的人,方才是真正有智慧的。(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334
【字号】    
   标签: tags: , ,

我们所住的小城风景如画,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也鲜少听说文化名人。

初到这里时,我感到冷清,一种精神上的寂寞。后来生活步入正轨,忙忙碌碌,再顾不上多想。慢慢也懂得,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不是身在何处,而是能达到怎样的境界。心安下来后,便能踏踏实实做些事了。

前段时间,听朋友提到一位知名作家。那可是风口浪尖的人物,她写的书销量惊人,经常一语激起千层浪,被很多人批判,也被很多人追崇。在我看来,她一直生活在万众瞩目的光环中,应是乐在其中的。

但朋友告诉我,其实那位作家这些年一直住在我们所在的小城,她的家离我们不超过一公里。我听得瞠目结舌,我们这里居然隐居着这样一位风云人物?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呢?

朋友解释说,作家厌倦了熙熙攘攘,她需要独处、思考,于是来这里定居。因为不想被打扰,所以从来不对外公开自己的住址或相关资讯。网上、电视上偶尔还会有她的身影与名字,不过没人知道她到底住在哪里。

作家离开了热闹的生活,选择冷清。我想,她一定是在冷清中发现了更有价值、超过热闹的东西。当眼前琳琅满目、处处珍品时,我们会被吸引,并且容易忽略自己的理性与思考。当身边冷冷清清时,看似寂寞,但自我是清醒的,内心是最充实的。

所以,热闹与冷清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与绝对。在热闹中依然保持独立自我的人,在冷清中怡然自得、充实而幸福的人,方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吧。@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节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开始,到唐朝成为官方节日,宋朝极盛,元朝多从本俗,明朝把清明列为“时享”,历经清朝、民国,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着清明祭扫,怀远追祖的传统。
  • 普布利乌斯‧维吉利乌斯‧马罗(拉丁语: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是古罗马奥古斯都(原名屋大维)时代的诗人。也许大家更熟悉的,是他英语化的名字——维吉尔(Vergil或Virgil)。
  • 在《红楼梦》钟灵毓秀的少女中,钗黛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而湘云则是最绚丽的霞光异彩。
  • 在弗雷德里克‧罗斯(Frederick Ross)家中,每个房间、每道楼梯、走廊的每一面墙上,都挂满了令人惊叹的画作,一幅挨着一幅,吸引着观者驻足凝神。要快速看一遍,至少需要两小时时间——罗斯是美国收藏19世纪艺术品最宏富的私人藏家之一。他的藏品一直在稳步扩展,主要是通过在买卖中增值,很少需要他再投钱进去。
  • 中国古村在地理上的绝迹,以及其古老风韵的散失,令人扼腕、引人思考。显然,当城市和乡村建设与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历史悠久的文物往往要为“开发”让路,有形及无形的文化载体被轻视、被损毁。
  • 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有成长过程的兴衰,有生命的高潮与低潮。一个城市该如何记忆它自己,是否有静夜孤灯映照青石板的寂寞?是否有楼起楼塌、历史更迭的惶恐?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的拓展,记忆蜿蜒,从一个时空进入另一个时空。
  • 大家知道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才女吗?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谁的笔下?中国历史上唯一参与撰写24史的女性又是谁呢?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中国古代的四大才女......
  • 曾经,古朴小镇是游客们的心之所向。如今,即使门票价格降低,游客们还是不愿意去。只留下寂寞的古城独自叹息。
  • 1990年代中期,朝鲜出现了骇人听闻的大饥荒。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一份报告称,朝鲜从1996到2010年,共经历了15次灾难。在大饥馑的乌云笼罩下,鸭绿江上涌起了一股贩卖人口的暗流。 2004年夏,我采访了下露河朝鲜族乡等地的“脱北女”。同时,查阅了有关贩卖朝鲜妇女的卷宗以及搜集了70件案例(2001——2008)。由此,那些遭遇各异的朝鲜女人和形形色色的涉案人形成了我的“抽屉文学”。
  • 清朝官员张潮评价花隐道人,自古以来,隐于花间的人大多是高人韵士,而菊花尤其与隐者相得益彰。高公旦的“花隐”,妙在完全没有重蹈陶渊明之履,隐于闹市,更胜一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