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警民合作有效维护国内治安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1月9日讯】治安好不好,最近在立委与警方间,出现不同的解读和纷歧,警政署也提出以灯号来标示治安状况的新做法,但其实重赏重罚式的专案评比只能治标,目前治安恶化非一日所致,也不能全然归责于警政机关,社会大众都有责任,吁请人人重视道德落实守法观念,才是治本之道。

据中央社11月9日报导,治安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关切,警政署也提出以灯号来标示治安状况的新做法,但其实重赏重罚式的专案评比只能治标,“拼治安”,应扬弃以往只重数字的观念,并透过鼓励基层警员加强与民众互动、改善服务品质、强化警民互信机制,转化民众的治安感受,有效维护国内治安。

治安好不好,最近在立委与警方间,出现不同的解读和纷歧,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对、错,而是看待问题的思维。以警政署而言,今年七月间提出的“提升治安维护力计划”,以具体的灯号定期检验警察在预防、侦查窃盗与暴力犯罪的绩效,立意良善,但这几个月实施下来,来自上级长官的绩效要求,又得兼顾服务态度,已让员警们承受沉重的压力。

对于民代频频以数据质疑治安恶化之际,警方认为,这不仅忽略犯罪问题是社会现象之一,更是诸多公共政策失灵的结果,要警方为数据的高低起伏而概括承受、全盘负责并不公平。

根据中外警政学者研究,刑事侦防绩效与治安好坏彼此间并没有绝对必然关系,相关公共政策的良窳才是重要因素,例如景气不佳所带来的高失业率、教育问题、司法量刑太轻、社会价值观偏差、媒体渲染、家庭功能不彰都是问题根源。

警方认为,从最近高雄县市日益猖狂的飙车族、北市泛滥成灾的摇头族,足以反映当前社会、教育、文化、职训所衍生的错综复杂问题,而警方的取缔不过是治标面,却无济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在于无论警方交出怎样的成绩单,社会大众似乎早已有定论。如果统计数据难看,代表犯罪增加及破获率下降,民众自然质疑警察无能,县市警察局长当然要下台;反观,如果数字好看了,民众是不是又要怀疑警察在数字上做文章,甚至吃案匿报?

不容讳言,在“数字会说话”的迷思下,已有诸多后遗症出现,例如一些警察机关不问服务品质,只以数目做为奖惩的依据。这已引起警政署的高度重视。

警政署虽一再提出持续降低暴力犯罪的数据,但数字与民众对治安的观感,两者间显然有相当大的落差,长此以往,除了逐渐影响民众对政府发布治安数据的信赖与信心;更重要的是,施行多年的绩效做法,其实与民众对治安的观感是各自独立的,这种独立的关系只会
扩大警民间的距离,伤害彼此关系。

警察大学教授叶毓兰、章光明等教授曾多次发表文章认为,其实民众所重视的并非犯罪统计数据的高低起伏,而是警察的“服务态度”。当民众报案时,受理警察是否能不分大小案件,以同理心对待,提供专业及热诚的服务。

显然,在研拟各项犯罪预防策略时,重点在于能否确实精确的体察民众需求,不断检讨修正策略缺失,使更能符合民众的需求。因此要改善治安,并没有捷径,更没有快速的灵药仙丹。

从国内过去的经验观察,重赏重罚式的专案评比只是治标的的纾解良方,并非长期解决问题的办法。至于“拼治安”应扬弃以往只重数字的观念,转而鼓励基层警员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改善服务品质,强化警民间的信赖机制,转化民众的治安感受。

根据行政院研考会今年七月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台湾地区有七成五的受访民众对周遭环境感到安全,但仅有三成左右的民众对警察受理报案和处理案件的态度感到满意。

综观,这项民调点出改善国内治安的良方,展望未来,警政工作的推动,除了自己和自己比的数量控管,如何有效改善警察的服务态度和品质,争取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建构绵密的全民安全网,才能为低迷的治安注入活水。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余政宪: 政府决心十年内让台湾贿选绝迹
广东一家四口中秋夜惨被杀害
北市警纪成焦点  警长表遗憾
中国16大前加紧处置异议人士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