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运动不足 老年请看护的危机大

作者: 佐伯武士 童唯绮译

眼看着日本面临全世界罕见的“超高龄化社会”危机,照护人员已处于供不应求、无力负担的瘫痪失衡状态。

相对于需要照护的人数,照护从业人员的数量相对过少。一旦开始需要他人照护日常起居,几乎没人能恢复先前的健康状态。我相信谁都不想卧病不起,谁都想要一生都能自力步行和生活,不需要全面仰赖他人的帮忙。

日本整形外科(类似台湾的骨科)学会认为,在需要照护的患者当中,约有二成左右是因为运动系统的伤害;特别是全体需要照护的患者中,约有七成为女性,其中又有近三成是因运动系统疾病所引起。

由于老化,造成肌力衰弱、关节或脊椎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使得运动机能衰退,而需要看护或卧床不起,或者陷入此状态的风险相当高,即称为“运动障碍症候群”(locomotivesyndrome)。目前,急速高龄化的日本,出现运动障碍症候群或有此风险存在的人们,估计有四千七百万人左右,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高危险群。

那么,为了避免陷入需要看护的状态,需要做什么样的身体保健呢?我想恐怕什么都没做的人居多吧!WH(世界卫生组织)O指出,十五岁以上的日本人中,约有六十五%运动不足。

到了二○二五年,婴儿潮世代全都年届七十五岁。其中,意识到超高龄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要凭借己力行走一生的人们,也不能说很多吧!

年纪越长越不动,疾病缠身难痊愈

大自然赐予人类相等的时间,人们都会有老化的一日,都无法避免肌力和体力的衰退。然而,相同年龄的长者却有人特别朝气蓬勃,活力十足;精力的差异是如何产生呢?

随着年龄渐长,从以前到现在累积的生活习惯,造成当下人人各异的生活品质;其中关于良好活动能力的答案,果然还是运动习惯。即使并非慢跑、打球等特定运动,只要是每日常常在活动的人们,其体力的衰退程度都会受到控制,神经和肌肉也会保持在相对年轻的状态。

可是,也有像膝盖、髋关节或腰部疼痛导致想动也动不了的时候吧!只要身体有哪里不舒服,自然也会减少外出。然而,这样会造成肌肉量加速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连普通的用餐、排泄、行走、入浴等等基本动作,也就是“前言”提到的“日常生活动作”都将无法随心所欲。

人体肌肉退化的状况,早的话可能三十多岁就开始,晚一点可能四十岁起会持续减少。要延缓退化情况的发生,运动是唯一维持现状的方式。只是一旦年事渐高,关节开始疼痛、心肺功能衰退、体力变差……种种原因,都让人们对运动兴致缺缺,本来能做的也慢慢变得力不从心,造成肌肉更加衰退。

肌肉量减少会造成的最严重危险就是跌倒。银发族的骨质密度较低,只是小小的跌倒就容易骨折,原本就疼痛的膝盖或髋关节的问题会更加恶化。尤其是对女性而言,骨质密度普遍比男性低,在肌肉量变少后,骨折的危险度也相对较高。

根据二○一○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当于台湾的卫生福利部和劳动部)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显示,六十五岁以上需要看护的民众中,其“卧床不起”的直接原因,第一名为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二四.一%),第二名为失智症(二○.五%),第三名是年事已高导致衰老(十三.一%),第四名为骨折、跌倒(九.三%),第五名为关节疾病(七.四%)。银发族由于骨折而卧床不起,多数因为骨折的部位为大腿根部,也就是髋关节骨折。其实髋关节骨折可以透过手术治疗,而且在术后努力复健亦可恢复行动上的自如;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全面恢复健康的困难度也越来越高。

不只是骨折或罹患关节疾病,因为身体动不了而引发病症的情形也相当多。以高血压为例,只要在生活中适度加入运动,就能降低血压;其他如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生活习惯病,还有骨质疏松症,只要有适度的运动锻炼,就能预防和改善。另外,这些疾病在特定症状出现前很难察觉,而当症状出现时,代表病况已相当恶化,因此造成卧床不起的案例也很多。

例如,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问题,有可能导致脑出血、脑梗塞,这些就是“卧床不起”成因的第一名“脑中风”。若是身体出状况后,因为不想卧床不起而一昧静养,反倒可能因为生活不良习惯,而招致卧床不起的结果。

(方言文化提供)

疾病休养更要动,避免引发疾病

我曾为手术结束后的病患进行复健,在其中发现到一件事——银发族患者于术后若在病房中好好静养一周,反而会出现失智症征兆―只需要一周而已。即使护士及医生频繁地前来病房谈话,也有电视可以解闷,但诊断失智症的分数都会比入院前还来得高。

目前认为这是因为没有“自发性”的活动。即使有人主动谈话,但患者没有主动找医生谈话,也没有打开电视找寻自己想看的节目,若没有这些自发性动作,会渐渐造成记忆力的衰退,也可能会有失智症等症状出现。

虽如此说,开始进行步行训练的复健,加上和人们的互动,只要花两周时间,失智的症状就能治愈;其实这种时候的失智往往是暂时性的。手术后患部难免仍会疼痛,若一直因为怕痛不敢动的话,将会使失智症情况加剧;住院时间若加长,以前没有的症状也会出现,发生记忆力衰退等情况。

这不限住院时才会发生―以前能够外出,但因一直待在家中少活动,造成身体功能渐渐衰退,和人们的沟通对谈也变少―缺乏外部刺激,失智症的发病和加剧可能性都会攀升。

特别是银发族,只要“不爱活动”就慢慢变得“不能动”的危险也相当高,也可能因此引发各种病症。所以请多留心,即使在家中,只要不超出体能范围,请尽量让身体动起来吧!

体能分水岭!肌肉量急降的四十岁

中壮年族群(四十岁到六十四岁)在听到“运动不足会造成肌力低下,而引发卧床不起的危险因子”这种告诫时,都会认为那是银发族(六十五岁以上)才有的症状,和自己无关。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肌肉量早在四十岁起就会急遽减少,若年轻时不爱运动的话,减少的状况会更严重。

人们过了四十岁,总觉得体力低落,长时间外出就会疲累,开始感到身体状况的衰退,其中一项原因便是肌肉量急速减少。

二十几岁时,运不运动或许没有差别;但研究证实,二十到三十九岁期间有持续运动的话,过四十岁后其肌肉量较不会减少。就算四十岁后停止运动,研究也显示肌肉量不会衰退过多。也许以往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发现肌肉量急遽减少时会感叹:“早知道的话,就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懊悔日常运动的不足。

那么虽然超过四十岁了,从现在起下定决心做运动,肌肉量也能急速增加吗?答案是否定的。肌肉是由肌纤维形成,肌纤维则是由血液运送的蛋白质形成的结构。然而四十岁以后,人体吸收蛋白质的能力转趋低下,即使吸收蛋白质也无法增长肌肉。

如果年轻时有运动习惯,由于蛋白质吸收功能一直处在运作状态,因此肌肉不易衰弱。只要肌肉不衰弱,基础代谢变高,便可维持不易发胖的体质;一旦肌肉量减少,身体就容易感到沉重,更不想运动。惟有趁现在持续运动,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门。

(网站专文)

本文摘自《关节回正松筋奇迹伸展操:只要5分钟,拉开歪斜紧绷关节,校正重回健康人体初始设定》  方言文化提供

· 比有氧运动更好!阻力运动改善睡眠、减少入睡时间

· 爱漂亮就要健身 运动助你维持体态抗衰老

· 健身最重要的是休息!做一件事给身体舒压

责任编辑:李清风

相关新闻
墨尔本百岁奶奶爱健身 体能不输年轻人
英国82岁奶奶酷爱健身 还坚持做体力活
为什么运动后感觉不舒服? 专家解释原因
生病时应该运动吗? 专家这么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