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行脚】陕北游

梁仲安 摄/文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1月15日讯】“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咧?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条船咧?几十几条船上,几十几个,艄公哟来把船儿般——呀?”一首信天游,把我们带到了陕北。说起陕北,大家都熟悉一个地方,那就是延安,被称为“革命的圣地。”至于革的什么命?为什么说是北上抗日,又会从江西绕了一大圈跑到陕北这个地方来?那只有历史来作答了。倒是陕北人说话与山西人的腔韵差不多,声音没有出来,气却在喉腔和鼻腔里打滚,说是“红太阳”,你听起来负责象“黄太阳”。

却说这陕北,如果要和陕中的渭河平原与陕南的汉水流域相比,如果用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法来作比喻的话,那就是富农、中农与贫农之分。陕北就犹如一个贫农,天时、地利都不占,仅占一个“人和”在维持着生存,仅此而已。

然而,黄土高坡上粗矿的陕北人,却是勤劳的。他们世代与大自然斗,但由于土地贫瘠,天干无雨,好的地方也就解决了温饱,还有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贫困县,甚至还有个别等着裤子下炕的穷困户,这就是陕北。

说到陕北,其实它分两个地区,既;延安地区和渝林地区,渝林地区另章再表,今单表延安地区;说起延安,大家就会想起宝塔山,延河水。是的,现在宝塔山上的宝塔,已布置了灯光,成为延安晚上的夜景之一。至于延河水,本来河就窄,沿河两岸又修满了房子,满街都是人,根本找不到印在人们脑海中的那个形象了。

这就是改革开放给延安带来的变化,城市也越扩越大,楼房也越建越多,由于它是革命圣地,凭这个本钱这里的人民也不该受穷。于是中央的扶贫款不断的拨下来,街上有了高档官车,满城的楼堂宾馆,酒店,卡拉ok厅,一遍繁荣。但是,连玉米糊都没有喝饱的,依然没有喝饱玉米糊。于是中央才晓得,拿现钱扶贫,莫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后来又改个花样,去发展经济。于是全国纳税首户,云南玉溪卷烟厂去帮助建了一个延安卷烟厂。这下对了,财源滚滚,地方财政收入大大的增加了,要不然城市拿什么来扩建,但老百姓具体得到了什么,尤其是农民,却不知道。

再说这延安地区,管辖很宽,面积很大,东起黄河边,与山西交界,西止三边地区,与宁夏,甘肃交界。所谓三边地区,就是定边、安边与靖边,都是长城边上的城镇。从前长城外面也不知该谁管,反正这“边”就是边境的意思。三边地区长城外几乎荒芜人烟,长城内倒是有几个人,一遍盐碱土,种下去几乎收不起来。站在这土城墙上看两边,都差不多,都那么荒凉。所谓土城墙,就是这西北地区,在秦朝修长城的时候,就不象东部是用城墙砖砌的。西部的长城就是用土堆的,后来再也没有维修过,两千多年了,现在残存的,除还有几个城垛看得出来是长城外,大部分都只剩一条土坡,不说你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古长城。还有许多地段都已夷为平地了,倒是在安边境内还有一段,大约有四、五里路长还没有垮,在这土长城下,一个挨一个地挖了很多窑洞,据说这就是当年八路军在这里开荒种地时挖的。不过,在这盐碱地上,能种出什么来呢?或许六、七十年前的盐碱,还没有那么厉害吧?

  现在,政府号召发展蓄牧业来致富,牛羊倒是发展了一些。只是,牛羊一多了,吃什么?牛羊都有吃的了,人也就不会挨饿了,是不是?不知道现在另外想到办法没有?其实,迁徒也是个办法,这方不养人,自有养人处。

   延安地区另外有两个县,一个在它的西面,叫志丹县,原名叫保安县,是为纪念刘志丹而改名。北面一个县叫子长县,原名叫瓦窑堡,是为纪念刘志丹的兄弟伙谢子长而改名。只是刘志丹把中央红军接进陕北后,他又怎么会在瓦窑堡突然死掉,至今是个谜。当地的老百姓有各种说法,只有留给后人去解了,这里就不多说。

却说从延安到子长县的中间,有一个县,叫安塞,原名叫真武洞。故名思义,在这个县城边有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天然的洞,道人就在这里建了一个观,贡奉着原始天真,所以取名叫真武洞。洞很大,道人把他分为两层,地上一层,地下一层。进洞只看得见真人的上半节,要沿梯下到底下一层,才看得见真人的全身。后来人聚多了,逐渐发展成城镇,至于怎么取名叫安塞,却没有去考证。反正现在的安塞有了点名气,是因为他的腰鼓出名。其实,从前逢年过节,打腰鼓、扭秧歌,是很平常的群众娱乐形式,只是文化大革命时被定成了“封、资、修”而被禁止。改革开放后,这些又得到了恢复。而北方人打腰鼓不象南方人那么斯文,那是又蹦又跳,什么“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等各种招式,大套得很。漫漫地,这安塞打腰鼓成风,一人学回来又教大家,成了村村打、寨寨打。漫漫地,安寨的腰鼓,在远近就有了点名气。至中央电视台有一年新年专门去拍了一个场面,几百人的队伍,一致的龙腾虎跃,扬起来的灰尘铺天盖地,鼓声震天响,清一色的羊肚白皮褂,红腰带,在黄橙橙的扬尘中翻滚,那气势,确实引人如胜。从此,安塞的腰鼓便天下知。那么现在的人游陕北,不妨到安塞一走,当然是要在年里,十五一过就打完了,平常去是见不到的。

到了陕北,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去,那便是宜川境内的黄河壶口。这上苍的手笔,大自然的恩赐,美极了,那气势之磅礡,如万马奔腾,你会从心底感受到,“黄河在咆哮”,会地动山摇的。沿途还另有一景;一条山沟的两面坡上,又是一个挨一个的窑洞,足有一、二十里长,这便是阎锡山当年为避日军的锋芒,将三十万军队拖过黄河,躲在陕西这边而修的。途中闲来无事,数一数究竟有多少个,也算是一趣事。

粗旷、豪放加热情,这就是陕北人,当你路过一个村口时,老乡很远就在招呼你“回家来,回家来。”你进了窑洞,在炕沿还没有坐稳,那簸箕装的花生、大枣就已送到你的面前。这里纯朴的民风,在大城市里早已见不到了,常去走走吧,你会感到亲切的。

*****

作者梁仲安:中国著名摄影家﹐四川人,从事摄影三十余年,尤其擅长民俗摄影,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其作品曾在多种摄影大赛中获奖。现旅居美国德州休斯顿市,是休斯顿华人摄影协会会员,除继续从事摄影工作外,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摄影作品及资料片贡献于社会,对东方文化有收藏兴趣的个人或研究机构,可与新世纪摄影画廊联系购买。

9220 Clarewood Dr #1076
Tel:(713)628-8818
Houston,Tx:77036, USA
Fax:(713)995-9362
E_mail:[email protected]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华行脚】成都人说吃   (下)
【中华行脚】古城平遥
【中华行脚】羌寨风情
【中华行脚】内江拾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