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婚介所 揭黑心商人骗术

人气 9
标签:

【大纪元3月26日讯】在中国,婚姻介绍所欺骗那些想寻找美好姻缘人们钱财的事情时有发生。为此,成都市《天府早报》记者来到当地一个婚介所“卧底”,在当冒牌红娘的这段日子里,耳闻目睹了婚姻介绍所的骗术和黑暗。

先把人骗进来再说

记者以下岗女职工的身份应聘来到成都市某婚介所上班。入行的第一件事是学习接待。“能干不能干,最主要的就是看你能不能把打进电话的人叫来登记,让走进婚介的人交钱成为我们的会员。当然,你哄也好,骗也好,全靠嘴巴上的功夫。”这是婚介所老板给记者上的第一课。

婚介行业还有一个“经典招数”:欲擒故纵。“你们那儿有个31岁的女实业家要征婚是吗?”“对,你能不能谈谈自己的情况,我登个记。”“我今年34岁。”“这样吧,我先帮你联系一下,过一会儿你再打电话来好吗?”这“过一会儿”既是吊应征者胃口,又能检验他会不会上当受骗,如果他铁了心要来,就会耐心地等。这类人被列为“一等客户”,最容易“中套”。

“高干”、“富孀”——全是假的

婚介所的主要客户源都是阅读媒体广告的单身男女。因此,打广告成了这一行业的主要客源吸引办法。记者从负责广告的员工口中明白了其中的玄妙:从应征者中挑选一些人,“包装”后再重点推出,男的为富商、高干之类的人物,女的则是富孀、实业家之类的。

很多时候没有这些可包装的人来征婚,这时的做法是发动业务员利用自己的关系,以少收甚至不收会员费的手段来拉这类人入会,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雇请“婚托”。

联手骗钱——办“连锁婚介所”

记者所在的婚介所在开办不到半年时间里,就在多个地方开了有6间打着同一旗号的办公室,这些连锁店是怎么来的呢?这被老板称为最理想的生财之道——雇请婚托。

“托儿”这个词在中国内地的意思是:一起帮着骗人的帮手。最先成为“托儿”的是一个常来应征却屡屡失败的38岁中年男子,他是下岗职工,已花了近1000元中介费。有一天,婚介所老板问他愿不愿意捞回所损失的钱,然后让他在隔壁办个“连锁婚介所”,每张桌子每月交200元管理费,婚介名称和执照均用老板的。老板说,这种做法是重庆学来的“最新操作模式”。

跨地区、跨国婚介广告——违法但最赚钱

虽然国家明令禁止跨国婚介,但在记者离开婚介所的前一天,偶然听到了老板对其心腹说这是一个最赚钱的作法。据说,成都大约有二三十家婚介所秘密开办这项业务。

他们主要针对40岁以上的女性,骗她们说“你这么好的素质,为啥不找个外地的好对象呢”之类的“迷魂汤”,然后怂恿她在外地,甚至国外媒体上打征婚广告,每条广告收费200元到1000元。婚介所与外地或国外媒体驻成都的广告代办商联系,以超低价格成交。以香港《东方日报》为例,婚介所每条只给代办商30元,应征者则要缴80元,一些黑心的婚介所还要加收60元以上的代办费。

改名搬家──生存之道

从2002年底起,民政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审批,属于民办性的可以在民政部门登记,作为经营性的则可以到工商部门登记),管理体制也是多头管理(谁登记谁主管),这种宽松的婚介机构审批政策让那些以骗钱为主业的小婚介所有了生存空间。

很多婚介所的发家秘史可以归结为:“租一间房子搞单干,登一次广告忙7天,骗一批人后躲几月,捉一次迷藏再露脸。”

“喂,婚介所吗?”
“对,你需要什么服务?”
“我看上了那位36岁的富孀。”
“请等等——你千万别来登记,那是骗人的……”
3月24日,记者接完最后一个电话,结束了长达5天的暗访生活。@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香港女性向婚姻介绍所征婚者趋增
哈尔滨两男女征婚  相亲时才发现是前夫与前妻
南京一对父子征婚 希望对象是“母女俩”
北京市婚姻介绍所充斥温柔陷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