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冲击中国 石油考验胡温

--温访俄谈石油管道 中国进口原油较去年增40% 中国石油战略引国际关注

标签:

【大纪元9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李途综合报道/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刚结束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第二天就踏上访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的航程。哈萨克斯坦总理艾哈迈托夫在9月23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会议结束时表示,9月28日,连接哈萨克斯坦同中国西部的石油管道建设专案将动工。温此行紧迫的是与两国建立能源合作,解决国内因石油短缺和油价上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一直希望建一条从东西伯利亚通往中国东北部的输油管道,取代成本高昂的铁路运输,通过俄罗斯来满足国内的石油需求。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管道“安大线”因俄“恐华症”被否决。中国另辟蹊径,连接哈萨克斯坦阿塔苏和中国阿拉山口的石油管道今年9月开工,预计2005年年底建成。“中哈线”上马,管道投入运营后将保证每年向中方输出1000万吨原油。


2004年,世界原油价格一再刷新纪录,油价冲顶50美元大关,达到每桶49.4美元,涨到21年来的最高点。油价的上扬,正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国际局势也随之调整。

谁控制住石油,谁就在今后的战略部署中掌握了主动权。美国副总统切尼曾明确表示,谁控制海湾石油的流量,谁就对美国经济,甚至是“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济”拥有了“钳制力”。

油价上涨冲击中国

据中国中华工商时报22日报导,统计资料显示,国际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中国GDP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GDP下降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GDP下降0.7个百分点。而按2000年GDP8.8万亿计算,2000年国际油价的上涨相当于对中国造成600亿元以上的损失。

油价攀升对中国消费者带来巨大冲击。 一项专项调查显示,去年7月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已连续5次上调,北京地区仅93号汽油从每升2.8元涨升到3.66元,涨幅为30.7%。而今年8月的那次油价上涨,以北京200辆机动车、月均消费汽油160升计算,将使驾车者们每月多支付约6400万元。

高油价打击国内企业发展。 除去石油石化企业获暴利以外,航空、航运、汽车等领域里的企业最为难过。据悉,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运输成本中有25%至30%是航油成本,国航更占到 35%。若燃油价每增加1美元,则国航成本将增加1.1亿元。今年汽车厂家已进行4次整体降价,但油价飚升让持币待购者望而生畏,令低迷的汽车业一筹莫展。

高油价影响中国贸易平衡。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相抵,出现了173亿美元逆差。今年全年原油进口若达到 1.1亿吨,预计全年石油贸易逆差将超过300亿美元,由此导致中国今年全年贸易盈余将减少74亿美元,贸易盈余对GDP的贡献率从去年1.2%下降到今 年0.6%。

高油价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据统计,今年6月份中国购买原油的开支增加了20%,零售价格指数中燃料部分增长了13.6%。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环比回落了 0.2%。而油价上涨的负面影响将传导到制造及服务业,进而传输到消费领域,油价成为CPI继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分析,在今年底至明年初,通货膨胀率将达到7%。

尤科斯停供油雪上加霜

据经济参考报导,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去年已经超过8000万吨,约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30%。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越来越大。华尔街日报22日报导,今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5634万吨,这意味着中国全年的石油进口将突破1亿吨从而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尤科斯表示,将从9月28日起暂停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CNPC)的石油供应。合同规定尤科斯每日供给中国石油10万桶,暂停供给的数量相当于中国原油日进口量的6.5%左右。

尤科斯解释,原因现金短缺使公司无法预先支付运输费用及关税,9月份是中国方面预支了这笔钱。而中方认为没有义务这样做,拒绝预付10月份的费用。对此,CNPC管理层拒绝发表评论。但CNPC的一位管理人士称,公司正在为恢复供给积极努力,并表示尤科斯是想以此促使CNPC游说中国政府,对这家四面楚歌的俄罗斯公司提供援助。

华尔街日报认为,俄罗斯暂停中国石油供给正值中国政府面临困难之时,将使中国的国际外交以及抑制经济过热的努力均因此变得更为复杂。中国经济对能源的强劲需求已经导致今年早些时候油价上扬,能否确保海外长期供给的同时又不使中国损害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这已经成为中国领导人的心头之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21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希望尤科斯公司能够履行同中方有关公司签订的合同,如约向中国输出原油。同时,我们也希望俄罗斯方面,特别是俄罗斯有关的政府部门能够敦促有关俄罗斯有关公司履行合同。并坦言:中国的能源供应现在比较紧张。

中俄石油管道谈判为温访俄重点

中国一直希望修建一条从东西伯利亚通往中国东北部的输油管道,取代成本高昂的铁路运输,通过俄罗斯来满足国内的石油需求。

温家宝在访问俄罗斯并与弗拉德科夫共同举行两国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前夕,于9月12日在中南海接受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常务副社长阿布杜林和俄通社-塔斯社副社长库奇科采访时说,中国是俄罗斯油气最持久和最稳定的市场。在管道修建以前,我们愿意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比如扩大铁路石油输出。到2006年,俄罗斯运往中国的石油能够达到1500万吨。与此同时,中方的企业愿意与俄罗斯的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进行石油的勘探、开采和开发。

温家宝说,对于俄罗斯确定管道方案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表示理解。但是我们相信,无论将来管道方案如何设计,俄罗斯政府和企业都会优先考虑将石油管道修往中国,这丝毫不会影响中俄两国的油气合作。

新京报23日报导,这次温家宝访俄,中俄双方要在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线支线通至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在管线建成之前,俄方表示今年运至中国的石油要达到550万吨,2005年为1000万吨,至2006年为1500万吨的规模。

根据预计方案,整个工程可能需要150亿美元的投资,俄方考虑由中日联合投资。中方对此的立场是,不管油管方案如何,根据中俄早前达成的共识,俄罗斯必须要有一条油管通向大庆。

管道建设一波三折

1994年俄罗斯石油企业向中方提出了修建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石油管道的建议。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2001年9月中国总理朱镕基访俄,一条北起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南到中国大庆(简称“安大线”)的跨国石油管道铺设计划几成定局。

2003年1月10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飞抵莫斯科,与普京总统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小泉依据《合作计划》向俄罗斯提交了“修建‘安纳线’( 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原油流向日本”的管道建议。 同时,韩国也对小泉主导的“安纳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003年3月俄提出折中方案,分别建设通往中日的两条支线,但通往中方的支线将优先开工。

2004年6月30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与俄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进行了会谈。在讨论中俄能源合作等问题时,赫里斯坚科正式宣布俄政府决定放弃安大线计划。赫里斯坚科表示,安大线、安纳线均未透过,泰纳线(泰舍特到纳霍德卡)比较可行。

《经贸动态》文章抱怨说,十年以来,中国对于安大线这一中俄最大的能源合作专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中国有关方面一直紧抱“安大线”不放,主要是希望借此保大庆。然而总在最终方案即将确定前,枝节横生、争端又起,中国用上“俄罗斯油”的日子,如今看来是遥遥无期。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玛丽娜博士认为,安大线的停工是因为“恐华症”在俄政坛作祟的结果。由于某些政要人物害怕与中国合作,无意之间为俄罗斯石油在中国市场销售,培养起一个竞争对手。

中哈石油管道捷足先登

在俄罗斯摇摇摆摆的过程中,中国另辟蹊径。连接哈萨克斯坦阿塔苏和中国阿拉山口的石油管道将于今年9月开工,预计2005年年底建成。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布扎诺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管道投入运营后将保证每年向中方输出1000万吨原油。

中哈石油管道将与中国西部建设的原油成品油管道共同组成西油东送战略通道,把新疆、甘肃和东部、西南地区的输油管道以及石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西部输油管网。

俄罗斯石油市场分析师比柳科夫认为,是俄罗斯在“安大线”合作专案上的告吹,中国把石油进口目标转向哈萨克斯坦。“安大线”被否决,促成了“中哈线”上马。

开发苏丹石油着眼战略目标

据广州市委主办的南风窗杂志报导,近10年来,中国在苏丹设下海外石油资源链的重要一环,苏丹也因而被国际社会归入中国的势力范围。中国在苏丹拥有目前海外最大规模的石油投资,这些投资不仅对中国开发苏丹的石油资源必不可少,而且是将来开发整个非洲石油的立足点。苏丹对中国而言,拥有重要的石油战略价值。

1993年,中石油取得秘鲁搭拉尔6/7号区块油田开采权。1995年,中石油首先取得苏丹南达尔富尔地区6号区块的开采权。1997年,在美国的石油公司因美国政府对苏丹制裁而撤出之后,中石油成为苏丹境内最大的外国投资商,在苏丹国际石油财团中拥有41%的股份。今年6月,中石油又开始在苏丹港兴建总投资21亿美元的输油终端。

目前,中国从苏丹进口原油平均每天才7.1万桶(以今年4月为例),仅占同期进口原油总量的2.9%,几乎无足轻重,但它却是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覆盖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各领域。其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对苏丹石油的长远开发,更在于它关系中国的整个非洲石油开发战略。

在今年7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全面介入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人道主义危机的决议中,中国投了弃权票。南风窗称,苏丹问题的国际化,不仅将损害中国的海外石油战略和经济安全,更深远地,它将是威胁中国势力范围的一个糟糕先例。

中国真缺油吗?

英国泰晤士报8月31日报导,有愈来愈多证据显示,中国囤积石油是造成原油价格上涨的主因,因其进口的原油远超过国内需求。

据美林证券的研究指出,中国进口的原油和石油产品是其实际需求的2倍。美林根据中国今年前两季石油进口资料所作的分析发现,中国今年每日增加石油进口100万桶,此一数位并不符合中国发电厂、汽车厂等实际增加的消耗量。

美林证券资深石油分析师Michael Rothman的话指出:“这显然是囤积的现象,我们认为,囤积的现象必然会发生,当囤积的情况结束,油价就会下跌,甚至会跌至每桶30美元左右。”

据中华工商时报9月21日报导,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今天在中国国际石油石化企业高峰论坛上说,中国对制定石油储备以及石油储备量有自己的判断做法。并说,紧急情况下战略性石油储备,是保护可能发生的短期石油供应波动的最有效的途径。

张国宝说,在石油供应的总体方面,中国的总资源量是丰富的,可以从国内获得2/3的原油保障。截至目前,中国总资源量中,原油达到1221亿吨,在最终可采量上,原油为140-160亿吨。而目前可采资源探明率,原油是40%,未来勘探潜力很大。

文章披露,今年中国大举进口原油,较去年同期增加约40%,这不一定反映真实的需求。而海外不少专业分析师猜测推断,其动机是中国政府要求国有石油公司维持库存。而按照JP摩根此前的估计,从2003年初以来,中国可能已储备最高达2.85亿桶的石油。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专家:石油输出国家备用产能低落
澳洲被指窃取东帝汶的资源
尤克斯暂停输油中国 温家宝访吉尔吉斯与俄
分析师:中国需求与恐怖主义让油价居高不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