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抗疟成功 归功美国日本台湾的做事精神

人气: 47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清芳台北四日电)四十前的今天,世界卫生组织总署副署长席格尔 (Dr.Milton P.Siegel)颁发证书,由当时的内政部长连震东收下,台湾正式从疟疾疫区除名,台湾得以抗疟成功,归功于美国人的科学精神、日本人的工作精神,以及台湾人的水牛精神。

文献显示,二次战后,台湾人口六百万人,却有一百二十万人得疟疾,俗称“寒热病”的疟疾是夺走台湾人的头号杀手,战后台湾与美国签订经济合作协定,台湾展开扑疟计划,历经准备期、攻击期、肃清期,于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四日正式根除疟疾。

台湾的疟疾防疫扎根于日据时代末期,当时鼓励验血及强制投药,一度控制疟疾,但因战争而使疟疾反扑,战后百废待举,国际组织陆续提供经费与药品的援助,以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对台湾的影响最为深远,不但派遗专家来台主持研究,确定主要病媒蚊为矮小疟蚊,也测试最有效的扑疟方法,并培训防治人才。

当时有十三位帝国大学(台湾大学的前身)毕业的高材生,成为台湾土本防疟的种子部队,培育无数防疟大军,如今他们渐渐凋零,今天在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举办的根除疟疾四十周年纪念会上,仅有二百多人出席,为历史作见证。

其中,白发苍苍的梁 (金广)琪曾任“台湾省疟疾研究所所长”,他说,差不多同时期,洛克斐勒基金会也在加勒比海国家展开扑疟计划,台湾是采用DDT的残效喷洒防治方法,证明在岛国实施很成功。

曾在台湾疟疾研究所任职的黄锡铭忆当年,当时“喷射队”喷洒的是DDT,他说,一公升的DDT水溶液中,要有七百五十毫克的纯DDT,以五十磅的压力自唧筒喷出,每分钟喷洒二十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要均匀喷洒两公克的纯DDT,六十个工作天内必须完成七千人居住屋舍喷药,然后测试DDT残留浓度是否足以杀死疟蚊。

黄锡铭指出,喷射队员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培训种子人员,挨家挨户,翻山越岭去喷药,一次出门二、三个月,很多喷射队当时是年轻小伙子,有人才刚结婚,妻子跟丈夫全省走,结果孩子是在不同地方受孕。

施清和所负责的工作不同,他是挨家挨户找出疟疾病人,一一列册管理,再搜集病人的血片,看病人没有按时用药,再深入学校和乡里,做疟疾防治卫教工作,一次出门也是要二、三星期。

施清和的儿子施文仪是疾管局副局长,他说,父亲每次回家,家中就像“疟疾发作”一样热闹,父亲的同僚在外地工作时,遇到天气冷,常常喝酒驱寒,这些年下来,这些世伯、世叔很多死于肝癌,如今想想,可能是因为B肝带原、喝酒,再加上DDT是致癌物质之故。

这些抗疟有功人员的点点滴滴,不仅存在他们的脑海里,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也展出疟疾根除四十周年纪念展中,后生晚辈可以一边听着“抗疟歌”,观赏纪录片,看着模拟农舍墙上张贴的“滴滴涕DDT喷射工作队将到府上来”和“一次喷射一年有效,免染疟疾,请勿拭去滴滴涕DDT”等纸条,回想当年抗疟大业。

为何台湾能一举扑疟成功,而且疟疾一去迄今不复返?文献报告说,这是国际合作之下,DDT残效喷洒法有效扑灭疟蚊,切断了疟疾传染传染途径,但文献没有说的,是做事情的方法与态度。

施文仪说,从抗疟的父执辈身上,他看到的是美国人的科学精神,从疟疾传染途径、病媒蚊习性、最有效的扑疟方式,都以科学精神逐一验证;其次,日本人的工作精神,就是确确实实落实在执行面,没有马虎打折,最后就是台湾人的水牛精神,勤劳苦干,不畏艰难。

台湾根除疟疾四十年,如果再有疟疾流行,许多抗疟前辈都说,时代在变迁,当年的成功模式很难再在台湾复制,因为光是要民众打开家门,让喷射队在里外墙面桌椅床下喷药,留下白白的药雾痕迹,就让民众难以接受,南部的登革热喷药就遇到这样的难题。

不过,台湾的抗疟经验略经修正,却已成功外销,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八六年,台湾的疟疾专家受邀指导非洲、美洲、西太平洋及东南亚等国家,连日清等专家更在非洲友邦圣多美普林西比指导抗疟,二年多来,当地疟疾死亡率降幅将近一半,抗疟成功指日可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