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理财 愈早愈好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高照芬/专题报导

亲子理财必须从小开始,在少子化的社会里,许多父母不再担心“养不起”小孩,取而代之的是担心孩子没有“理财观念”,导致沦落为名副其实的“月光侠”及“败家女”,理财专家建议,事实上亲子理财必须从小开始,教育小孩子正确的节约及储蓄观念,为储存人生的“第一桶金”愈早预作准备愈好。

建立量入为出观念

富兰克林证券投顾表示,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给孩子鱼,不如教会孩子如何钓鱼”,也就是应从小就建立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藉由日常给子女的零用钱,配合教导小孩记账和存教育基金等方式,以逐步达到建立子女正确的金钱使用观念。这也就是亲子理财的第一课,教导孩子“量入为出”的观念,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养成孩子节约储蓄的好习惯,才能够积少成多、汇聚财富。

想要教导小孩正确的理财观念,理财专家建议,父母亲给小孩的零用钱,不妨可采定期定额给,以利教导小孩如何支配一定的所得,从有舍有得之中,了解金钱支配的观念,以及学习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达到最有效率的收支管理。

理财专家认为,教导小孩金钱管理,可运用培养记账习惯来辅助,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透过记账可清楚了解自己每日的收支纪录,可以由父母协助小朋友,在每周拿到零用钱时,先把未来一周所需要的花费记录下来,然后配合实际支出及额外支出的纪录,只要几个月下来,亲子之间就能藉由检视账本,进行储蓄及理财讨论,充份检视每个月零用金的配置及花费是否适宜。

父母身教重于言教

另外,父母应注意,自己对金钱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小孩子,如果父母一掷千金、挥金无度,却要求小孩事事节约,言教与身教不一致,恐怕会造成小孩子理财学习的矛盾与混乱。

利用零用钱 培养储蓄观

“透过定期给孩子零用钱,是训练小孩正确使用金钱的第一步。”在台北体院教书、从事“亲子教育”多年的佘玉珠老师现身说法,她认为,在给孩子零用钱之前,应该先建立孩子“爱物、惜物”的观念,同时家长也应确立发给零用钱的目的,是供应孩子的“需要”,还是“想要”的部分。

佘玉珠老师的三个孩子都还在念小学,她表示,小孩所“需要”的东西,她和先生都已预备好,因此,她给孩子的零用钱,最主要的目的是因应孩子“想要”的部分。孩子一旦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得要花零用钱购买,但有时候“想要”的东西价格太高,她不会立即买来满足他们,而是就趁机鼓励他们存钱,存够了就可以买到,藉以养成孩子储蓄的观念。

但佘玉珠并不主张给孩子太多的零用钱,因为孩子的基本所需,父母都已预备了。至于什么时候给孩子零用钱,见仁见智,例如有些家长在小孩协助做家事时给零用钱,佘玉珠给零用钱则是以“教育”为出发,例如孩子读完一本英文故事书,配合教育的前提给零用钱。

另外,家中如果有债务,要不要让孩子知道呢?佘玉珠主张,应适度让孩子知道家中的财务状况,但不宜传递债务压力给孩子,也不需要将所有债务的细节都一五一十的告诉孩子,由于台湾中产阶级家庭的房贷、车贷很普遍,针对家中的贷款及负债,可先教导孩子“负债不能超过偿债能力”,负债必须是在可掌握的范围内,进一步让孩子体认“量入为出”的道理。

定期定额基金 理财教材

亲子理财教育也要善用金融机构的功能,父母给小孩零用钱,要建立节约储蓄的观念,就可以带孩子去银行开个账户,做为协助建立储蓄理财观念的辅助工具,甚至等孩子大一点,可以银行账户为基础,进一步扩大至一些投资理财管道、商品的运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慢慢地认知各种投资的差异及风险。

银行存款账户除储蓄功能,其实也可说是一种风险性最小的投资工具,父母带孩子到银行开户,孩子可以从开户、存款、提款等流程中,得到充分的参与感,这时就可教导小朋友要随时掌握自己户头的存款,如何藉由储蓄创造利息收益,尤其要体谅父母亲养育的辛劳;等孩子大一点之后,利用定期定额投资海外共同基金的小钱投资方式,也是很适合的教材,从基金如何创造投资收益,以及可能的风险,刺激孩子对理财的兴趣。

富兰克林证券投顾表示,根据欧美各国与小孩一起储蓄教育基金的统计,美国平均有近二分之一的家庭用共同基金来作中长期的理财,帮孩子储蓄教育基金、创业基金或结婚基金,也有助于让孩子认知到理财的效益,其他如股票、期货等较高风险的投资,父母还是可以告知投资操作方式,但务必要强调风险所在。

另外,孩子在学习理财的过程中如有“犯错”,应视为一种学习过程,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亲的陪伴与耐心教导,甚至家长们也可趁机一起学理财;相对地,父母亲应对孩子有信心,给予适当与充分的理财规划自主,当孩子财务规划有不适当的地方,责骂绝对是最坏的方式,应以沟通方式、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再从旁辅导。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