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人之过也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326
【字号】    
   标签: tags: , ,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2)矣。”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党:类别。
(2)观过斯知仁:斯是连词,作就解。知仁是知仁与不仁。

【语译】
孔子说:“人的过失,各有不同。观察他所犯的过失情形如何,便知道他心中有没有仁道了。”

【研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换句话说,从一个人所犯的过失,就可以观察出他的善恶来。亦即说明了我们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延伸思考】
颜回说“不贰过”,你是否也常常反省,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你能从观察同侪团体的所作所为,而了解他们的心性吗?
如何做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课后作业】
请将原文背诵熟练,方能时时溶于“善”中,身体力行。

* * *

【讲故事时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宽容大度 勇于改过

徐存斋由翰林院派到浙江中部当督学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有一个秀才在文章中用了“颜苦孔之卓”一句,徐存斋给他把这句圈了,并批上“杜撰”二字,判为四等。这个秀才拿着卷子向徐存斋请教:“太宗师的见解、指教当然是正确的,但‘颜苦孔之卓’这句话出在杨子《法言》一文中,实在不是我杜撰的。”徐存斋听后,站起来说:“我这个人侥幸的很,当官太早,并没有很好的做学问,今天承蒙你多多指教。”于是将这个秀才的文章改判为一等。这件事一传开,人们都称赞徐存斋很有度量。

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从中就能看到一个人的器量和见识。明神宗万历初年,有个秀才以“怨慕章”为题作文,文中用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一句,被当时的考官判为四等,并批上“不通”二字。这个秀才自己向考官陈述,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篇中。考官大怒,说:“就你一人读了《礼记‧檀弓》!”然后把这个秀才的文章降判为五等。人的度量相差之大,从中可见一斑。

转自: 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劝学篇》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内省”的重要。以最务实的的方法,针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加以检讨反省,精益求精。透过这样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一步一脚印地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 子曰:“三人行(1),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林放(1)问礼之本(2)。子曰:“大哉(3)问!礼,与其奢(4)也,宁俭(5)。丧与其易(6)也,宁戚(7)。”(论语•八佾第三)
  • 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3]。”(《论语•公冶长第五》)
  • 意、必、固、我,都是私心。让人只求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管是否伤害了他人,损德造业。私心越重造业越多,这个生命便要从高层的境界不断的往下掉。所以,对于要达到更高层人生境界的人来说,是必须要去掉它的。
  •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论语•学而一》)
  •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论语•里仁第四》)
  • 曾子(1)曰:士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3),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辞辛劳的周游列国。这一年,他正准备到楚国去,却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被两国的军队包围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粮食耗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