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系列转载由来:此文化课教材是正见网编辑部为弘扬中国神传文化,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大纪元教育栏目编辑亦身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延续的重要性,特将全系列转载过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 ◇◇◇ ◇◇◇

【原文】
子贡(1)问曰:“孔文子(2)何以谓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学(4),不耻(5)下问(6),是以(7)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解】
(1)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生于公元前520年,可能卒于公元前456年,春秋时卫国人。善于经商,有口才,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是“孔门十哲”之一。
(2)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谥文,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国大夫。
(3)谓之:被称为。
(4)敏而好学:聪明勤学。敏,聪慧。
(5)耻:羞耻。
(6)下问:向年纪、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7)是以:所以。

【故事阐述】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后来“不耻下问”就用来比喻不以向身份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也可形容人谦虚好学。

【讨论】
(1)一开始,子贡为什么认为孔圉配不上“文公”这样的谥号?
(2)孔子认为孔圉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卫国国君赐给孔圉“文公”这个谥号?
(3)平时学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会求教于别人吗?你是如何克服羞于开口的心理障碍的?

【造句练习】
例:不明白的就要不耻下问,才不会弄巧成拙。
例: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所以他才练就一笔好字!

【相似成语】
虚怀若谷、询于刍荛

【课后时间】
你能分辨“不耻”和“不齿”的差别吗?和同学讨论一下,并填填看。
◎不屑与之为伍,有瞧不起、轻视之意的是( )。
◎不觉得可耻、不认为羞耻之意的是( )。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至百六(1)是清明,立春(2)五戊(3)为春社(4)。寒食节(5)是清明前一日,初伏(6)日是夏至第三庚。
  •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辞辛劳的周游列国。这一年,他正准备到楚国去,却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被两国的军队包围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粮食耗尽了。
  • 蒋慧云的小书包
    这诗是王维的一次美好的夜游经验,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的那个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们跟着王维一起去夜游的话,也能有一样的经历吗?
  • 蒋慧云的小书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门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边说:“来了,是谁呀?”一边起身开门。可门都还没开呢,门外的人就上气不接下气的说:“老太太,我是邻居张三啊。我刚才,在外头听说了,您的儿子,曾参杀人啦!”
  • 阔少爷带着马鞭,得意洋洋的走了。他骑着马,不时就挥挥马鞭,还一边对人炫耀:“我这根马鞭哪,值五万块呢!”
  • 狙公爱养猴子,他跟猴子商量后,把早上吃三升,晚上吃四升橡实,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橡实。可是,早上吃四升跟三升真的没有不一样吗?
  • 杨布差点就真的打狗了,幸好他的哥哥阻止了他。杨布的哥哥是怎么让生气的杨布能够冷静下来?他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 颜阖说:“马再好,它的力气也总有个限度。我看东野稷驾的那匹马力气已经耗尽,可是他还要让马拚命地跑。像这样蛮干,马不累垮、马车不翻车才怪呢。”
  • 小皇帝孙亮好聪明啊,虽然他年纪小,可是他没有受人的影响,着急的就下判断,冤枉尽职的官员。他能够自己思考,找出证据,把坏人给治罪了。
  • 因此当时的人们人人皆知阴阳五行的道理。这里开篇讲天地万物的来历,为的就是具体向孩子们阐述阴阳五行与三才这些人直接看到的,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识。让人不要忘记自己受命于天的来源和使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