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2-2)

儒学与西方哲学略考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

牟宗三先生认为西方哲学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是理性之架构表现;儒学是综和的尽理之精神,是理性之运用表现(见牟宗三《历史哲学》《牟宗三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179—223页)。其实也不尽然,如依牟先生的分析,康德虽然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如依康德对智之定义,则智不可能有直觉,其理性批判就指出理性的局限性。

若说圣人悟道那个“天人感应”的觉也叫智,那与康德所说的那个智是不同的。我以为叫“慧”为妥些,因西方哲学家已将智与理性捆绑在一起。),只有透过上帝才能抵达最高的至善。但康德这个实践理性静观,与儒家作道德的形而上学的“俸天、事天”方法论也没有多大的不同,康德这个实践理性也是由外转而往内翻的静观,以我看就是综和的尽理之精神表现。

康德已尽一切理性而综合,知有上帝之存在,与儒家践仁知天是一回事。我们人虽知有上帝存在,但上帝是否来眷顾你,你是否能得和上帝在一起是另一回事;儒的践仁也是如此,你虽知有一个天道,但你是否能与天合而为一、得天道则是另一回事。

固说知有上帝之存在与知有天命之知,是不可知之知。什么是不可知之知呢?就是说,我们的理性推定有一个万能的上帝或有一个生万物的天道,但他如何为何我们的智则不得而知(康德的“物自体”就是不可知之知)。就是说我们的智不能抵达它的彼岸。

儒学的践仁行中庸之道所作之目的论也只是康德的实践理性。康德没有圣征之说(他将此交给上帝),而儒、道两家有圣人、至人之说,即人可以抵达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但圣人、至人得道,那是在无为、无思之后,即儒家说的圣人无体。

此一从智之存有进入无,完全是两回事。老子的道是顿悟得来的,与康德说上帝是否眷顾你得到最高的善有相似。道不是说你入无为后就得到,而是入无为后才开始悟道,而且能否得道,它是突如其来,无前提预设的。

一些人以为圣人无体,他也作无体:无思、无为,以为就可天人合一了。这种能说得出来的无体,还是有前提预设的。中国的哲学界常有这样的言论:说人不能超越上帝是西哲的一个缺陷,又说中国的儒可以修成圣人、佛家可以修成佛、道家可以修成至人等。此实则是我们人只看到上帝人格神的一面,而忽视其是宇宙万物创造主的一面。即上帝亦有我们“天道”的一面。

既然我们的圣人、至人、佛也超越不了天,当然西哲的人也超越不了上帝。上帝这个角色,远大于中国人的神仙、佛主、圣人等角色。我们别忘了,西方的上帝是造物主,与我们的“乾坤”生万物有同样角色。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