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67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楚人有鬻(1)楯(2)与矛(3)者,誉(4)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5)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6)也。(《韩非子·难一》)

【批注】
(1)鬻:音“玉”,卖。
(2)楯:音“吮”,通“盾”。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身体,抵御敌人兵刃之武器。
(3)矛:古兵器名,长柄端有尖刀,属攻敌的兵器。
(4)誉:夸赞。
(5)陷:刺入。
(6)弗能应:无法响应。

【故事阐述】

战国时,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先是自夸他的盾说:“我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旁人听见后,忍不住的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一时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自相矛盾”,用来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讨论】
1、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情形呢?
2、你曾经做过哪些事情,有“自相矛盾”的心情,请举例和大家分享心得。

【造句练习】
例:大家都希望吃到没有喷洒农药的蔬果,却又不喜欢买到被虫咬过的蔬果,这真是“自相矛盾”的心态!
例:中共说坚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但是又不肯对台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真是“自相矛盾”。
例:又要马儿肥,又要马儿不吃草,真是“自相矛盾”。

【相似成语】
漏洞百出

【课后时间】
以下五个成语,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中。

1、自不( )力。
2、自( )以为是。
3、自投罗( )。
4、自暴自( )。
5、( )相矛盾。

参考答案 :
1、自不(量 )力。
2、自(以 )为是。
3、自投罗( 网)。
4、自暴自(弃 )。
5、( 自)相矛盾。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最初见到佳人,就像见到生长在无波如镜的池中红莲,佳人稍微一动,就像绚烂的云彩自崖间飘出,色彩鲜艳,灿烂耀眼。
  • 考古学家从出土文物往往能推想当时社会的兴衰概况,还能看人类整个文明的起伏、道德人心与美丑价值观的关系。自古以来,圣贤早就告诉了世人:社会的兴衰荣枯,端在人心道德。因此,他们为世人奠定基础、立下榜样,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谨守法度。
  • 老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纵观中华历史上罕见的几位仁德之君,无不敬天顺道,施行仁爱,惠泽八方,使万民安康,百业隆昌,文化发达,天下归顺,四海景仰。他们体现了孔子曾经描绘的体现“仁德”精神的社会。
  • 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去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交涉;《诗经》内容背得很多,但又有什么用呢?”
  •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尽心规劝并且善意地开导他,如果他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 伯牛(1)有疾(2),子问(3)之,自牖(4)执(5)其手,曰:“亡之(6),命矣夫(7)!斯人(8)也而有斯疾(9)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第六》)
  • 曾子说:“君子透过文艺结交朋友,再透过朋友的辅助修行仁德。”
  •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德的坏人,而亲近有道德的好人,这样好吗?”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呢?您想重德行善,人民也会跟着重德行善。君子的德就像是风,普通百姓的德就像是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倒。”
  • 汉朝有一壮士叫马援,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想要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他知书达礼,精通武艺,果然长大后当了郡都邮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