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3-1)

人生之困境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20
【字号】    
   标签: tags: , ,

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有如一颗重镑炸弹,在哲学界炸得人头晕脑胀,后世的哲学家都想突破康德这个“不可知论”。

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来解决,宣称取得了“绝对精神”;而谢林则走向神秘主义;叔本华则用取消“生命意志” 来找出这个“物自体”……康德的“物自体”及他提出的“四大悖论”,给人留下两大哲学难题:一是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二是人是否可以获得绝对的自由?

由于康德的批判哲学已指出理性哲学的局限性,认识须依赖于经验才有所发展,这就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是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得不到满足;二是人类灵魂游离于表象世界而无处归宿。

在西方哲学界,除少数的唯物论者外,基本上都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既拿不出知性的理论证据来。要么说上帝的存在是自明的,是不须要知性证明的;要么说上帝是超感知的存在,理性经验不可能抵达祂的彼岸。还有的说上帝是无限的无限,是荒谬。

这些说法,都很玄,让人如掉入五里雾中。这就如我说有一个张三存在这个世界上,但他长得怎么样?在那里?我不说,我心中知道他的存在。这种不能用事实证明的说法,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心灵感印”。但心灵感印是属于个体的,它怎么成了具有普遍价值的真理?

正如非洲的拜物教,古埃及、古希腊的多神教,他们膜拜时,当然也有心灵感印,那他们也说他们的神是普世真理。这就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如当今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的对立,情形就是宗教信仰不能用知性经验去证明,一用知性经验,就会出现二律背反,出现宗教的对立和争论。

就如康德所认为的:实践理性的道德律令不能渗入经验,渗入经验就会出现二律背反。但人生活在这个感知的世界上,这个道德律令不可能不回到人间世界实行,否则它就失去意义和价值。那么这个道德律令既然不能渗入经验,它高于理性,人又如何定出它的律令呢?又如何界定它的德行标准?回过头来它又转换成是人为的,即又渗入理性经验。

西方哲学家运用知性、理性,对哲学进行洋洋潇洒的论述,但遇到抽象又抽象的天——这个无限的天,或说神——上帝,他们就无能为力了。有的回归到感觉主义;有的转向到神秘主义;有的干脆回到自然主义;唯物主义者则干脆否定有神的存在,用物质来代替一切。

我们看看哲学家的困境: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虽不可知,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这个“物自体”后面的存在,就是上帝。上帝是存在的,但用理性不可能证明祂的存在。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可知之知”。(《中国哲学简史》3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我们知有一个不可知之的“物自体”或说上帝,但只是理性的推理、判断出来的,用具体的事实证明则不可能。这话好像说了但好像又等于不说。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