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2-5)

儒学与西方哲学略考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 ,

儒的作诚、尽心知性,以此征得“天道”是说得通的。其圣人无体竟能与有体的道德论相通?其何方神圣,竟能化有为无、将无生有?直至我读了庄子所说的“江海之闲”(《庄子。刻意》,引自《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253页)后,才恍然大悟。

儒的圣征境界只是“江海之闲”,即将所有的外物——客观表象都装进我这个心的大海里,我就做到不动心这个“江海之闲”了(多少水流进大海都不会满溢)。实质其是在形而上之无境界,并不是老庄所讲的自然之“无无”境界。

儒的“天道”与老庄的“道”是有区别的。以我来看,儒的圣征,是退回到《太极图》阴阳鱼正中央悟道,他在那个地方刚好是阴阳相半的位置,正好阴阳不能对他冲荡,即处在无矛盾的状态之中,也可说是处在静虚、寂然的状态中,但因其还是在阴阳鱼的圆圈内,其人尚处在阴阳万物之中,故其可作“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传下》上已有引文出处)来征天道。实则儒之天道与老庄之道大不同。

老庄之损无,是无之无,超越阴阳二气而悟道,即在阴阳鱼外的圆圈征道。所以儒作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时,确实是“自得”了,“纵心所欲”了,(没有矛盾,处于绝对之中)。但他不是象老庄那样作道损功夫,抛弃一切思为,与道一起运转,故其道一定要“不逾矩”,稍有所“动心忍性”,有所作为,就受到阴阳矛盾的相荡而离道本。其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就在这里。也可以这样说,儒是将万物收凝于我心中(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而得天道的;老庄是将万物抛弃(包括忘我)而得道的。

此两者之大不同也。庄子在其《大宗师》一文里,借孔子之说把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不同说得非常清楚:“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陃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118页)

儒是“游方内”,在阴阳鱼内征道,其最高境界为“自得”。而老庄是“游方外”,“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引同上书,197页)老庄是在“阴阳鱼”外悟道,不仅无“自得”,而且还要“忘己”,其最高境界是“入于天”。

我们对儒、道两家悟道作一简略分析后,再来看中西两条发展哲学的道路不同,其得出的效果也不同。中国哲学缺少理性思辨,没有发展出发达的科学精神,科学相对落后于西方。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