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2-8)

儒学与西方哲学略考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 ,

儒之成就,是人道之至极。儒虽有外在的动力在作用,但其主要的意识作用是靠自我:自我反省、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即是说,他思想他的思想,是意识对意识的作用。即将向外辐射的意识,收归于我心中,也就是牟宗三先生说的“宗和的尽理之精神”表现。如用《太极图》阴阳鱼来表现,我则称之为圆心学说。儒家是以我为圆心向外辐射来展现其人生价值的。

中国有不少学者,认为儒学(主要是秦汉以前的儒学)精深博大,具有新的生命力,完全可以适应人类现代化的发展。

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余复观、牟宗三、张君励、余英时、杜维明、林毓生等为代表,将孔孟为代表的儒学用现代语言诠释出来,人称“新儒学”。这些诠释,给人于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中国有些国粹学者,对西方哲学一知半解,则以为西方哲学是讲理性的哲学,是向外扩张的哲学,欠缺儒学内省的精神。他们以美国霸权主义为例,说美国是理性工具主义扩张的典型,这种看法,我以为只对一半。

西方哲学,虽然以阿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始建立理性哲学。但后来的哲学发展已很丰富,与儒学内省精神相媲美的哲学理论也不少。我们来看康德的哲学。他的《反思判断力批判》就是由外向(《纯粹理性批判》的认识论)转而向内反省的。

他的实践理性静观,对“道德律令”的自我约束,完全可以与孔孟的内省仁学相媲美,其内省的功夫是相当深刻的。我们从现代欧洲人的环保、人权意识就可以窥见到此种精神。

孔孟那种儒家哲学内省精神,早被近几百来欧洲人发扬光大了,康德的哲学发展就是一例。他的“实践理性”、目的论及审美判断力,与儒家的心性学说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儒家讲尽人之性,尽万物之性,从而达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348页)。而自康德以后,向内翻转的哲学,也有更深入的发展。

像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他对事物悬而未决的意识还原法,将意识一层一层地剥削,寻根问底,把意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这可说是对人理性的一个最有份量的反思。后来者韦伯、哈伯玛斯等,对理性也做了严厉的批判。

中国的国粹们,以为西方哲学只讲向外发展的理性,而缺乏儒家哲学向内发展的修身养性内涵,实则是大错而特错。现代的欧洲,正在实行孔孟之道的“天下之礼”的文化,可说是来者可追。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