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5-2)

老子道的方法论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

人认识了我们所处的这个自然物质世界以后,然后反过来认识我们人类自身,反思自我,使我们认识到知性、理性的局限性,人不可能战胜自然规律,什么努力作为,作威作福,享受荣华富贵,甚至战天斗地,不假天日都没有用,你人这个身体终究是要死的。不仅是人,一切有机物都要生生灭灭。这就是老子说的“覆命”。

你明了这个世界的“常”规以后,你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占有欲就不会那么执著了,对在你周围发生的一切都能“容”了。什么人生荣辱啊,贫穷富贵啊,功名利禄啊都无所谓了。你内心有了对一切世事的容量,你就很公正无私,你就不会被这个世界的事物所蒙蔽,这样你就可以“地法天”了。因为是“地法天”,不是人法天,故此时我们不能用人的智慧去认识天,你要用智慧去认识天是不可能的,因为天太高,太大了,它“无极”,人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抵达它的彼岸。

只有舍弃一切聪明才智,不要有所作为,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第48章270页)。这样,你才能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容为一体,才能打通天道,作天人感应。固我们说老子讲悟道,一开始并不是不要知识,不要用智,而是到了“知常”后,就不要用智了。他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就说明人为道前是有知识的。要为道,就得将这些知识损去,要无所作为,要“致虚极,守静笃”(老子《道德经》16章266页)才能悟道。

心不能有杂念,要纯一,要无,你一动念就不行了,动了念就有“万物并作”之象的矛盾出现了,不是你的意识与物相发生矛盾,就是你的意识与意识发生矛盾,在矛盾的作用下,心(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就不能安定下来,它总是要有所作为,有所欲望,有所执相,启动意志的动机无法平息,心怎么能与宇宙万物容为一体,感应到天人合一之道呢?

正如庄子在《天地》篇借“为圃者”与子贡所说的:“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200页)。《周易‧系辞上传》亦有云:“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631页)其说的也是悟道的方法。老子以“为学”与“为道”两者距别,也将悟道的方法论说了出来。

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经》第48章270页),你要“为学”,每日都会有收获,都会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每日都会有益处。但“为道”就不同了,每日都要将你的思想意识损掉,日损又损,一直到你没有一点思想意识为止,你到了无为的境界,到了常无的境界,你就取得天下(通天)了,你思想意识还存有的话,你要想通天是办不到的。老子指出“为学”与“为道”的两种不同途径,就是让人更明白其道的入门方法。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