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8-6)

儒家道德哲学的建立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

魏晋、宋明等名儒,如郭向、向秀、王弼或程明道、王阳明等,其儒、道两家思想,都互有渗透。到了明末清初,儒者可能是痛彻明亡的教训,对宋明理学来个反动,多作体用的功夫,对天理玄学的圣征境界进一步明朗化,天道不再是纯无,而是可寻得的实有。

如王船山、顾亭林等皆是,他们对阳明的玄学言说特别不满。以我看来,儒家学说,自孟子将其“十字打开”后,天道与人道就发生矛盾了。天道是无,人道是有,两者如何不发生悖论呢?讲道德修养作为,是实有,是有对有执相的;而天道无执无对无相,不可以言说。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还是孔子高明,他不将性与天道打开来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也”),一打开,道就废了。

正如庄子说的,你一说出有道,道就消失了。道是无无,即自然之无,有意的无,只能做到“江海之闲”的无。故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以“仁”说教,而且亦不把仁的定义说清楚,这是孔子的高明之处:他教你以仁修身,积德行善,功德无量,天下太平,这样他的仁道德教化就达到目的了;如你的天分很高,悟性很高,这仁还可以继续发展,依仁再作体无,可以直通天道,达圣人之境界。可以说,孔子的仁,其低可以流行教化芸芸众生,其高则“不可得而闻之”。此仁上下畅通,“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357页)。

后儒为将孔子的仁发扬光大,“十字打开”,将仁的意义说死,将性与天道可得而闻之,即赋之于一定的内容来说之、训之。孔子的性与天道变就变了,其性与天道成为道德说教的附庸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庸。天命章》第3页)一路下来,到作诚,讲亲亲杀、尊尊等,性与天道昭然若揭,这明显是实有的存有论,尽管一些后儒讲天道时说天道无声无臭,是无。圣征要体无,要无执无相无对方能通达天命。

但你规定那么多的道德准则,要辨言、要作“亲亲杀”、“尊尊等”等道德规范,你的“诚”也是有选择的,你如何“率性”?《中庸》所谓的“修道”的“修”,就是有对的:这个“性”本身就有善有恶,我们要发扬善的一面,抑制恶的一面,如果其性都善,我们就不必修。固有修必有相(修的对象是什么?),必有对(对善恶而言),必有所执(执性善)。

《中庸》所谓的中间路线也是一种选择,也是有所执:执左右而言他,执上下两头而言他。他不是寂然不动,也不是作圆的运转,十字打开必然是实有的存有论。我们从《易》八卦的太极图来看,由阴阳鱼图案合成一个正圆,这个圆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七○六年出生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知名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官、科学家、出版商、哲学家,以及发明家。

    他的政治家身份可能多过于其他角色:他发明了美国的国家概念,在美国独立革命的期间担任外交官,并取得法国联盟,协助让美国独立;科学家的他,因发现电力及理论而著名;发明家的他,发明了双焦点眼镜、里程表,以及避雷针等。

  • 我的成长,是与表象世界及他人的意识分不开的。就是说,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而不是另外的一个我,是与我所受的教育以及我对这个表象世界所思分不开的,这个“教育”的东西,就是他人的意识传受于我,我是不断吸收他人的知识(意识)来成全于这个“我”的。
  •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密室》里有一句名言:“地狱便是他人”(此语引自高宣扬着《萨特传》135页,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1986年11月香港第1版)。他人是处处妨碍我存在的障碍物,是我意志自由的绊脚石,我的不自由,是因为他人的存在。
  • 现在,我们来考察儒学是如何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的。儒家对于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和谐、周全。
  • 孟子谓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义、礼、智”四端。
  • 由天道而落实到人,人如何遵循这个天道法则?于是孔子以仁而说之。因天道无声无臭,无形无象,不可言说。故孔子的仁有所包又似无所包,终其不得有一个确切具体的定义,但其义是可寻的,即其以天道的至善而言。孟子再加于发挥,言善与性,把天道进一步明确化。
  •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是由神佛安排的,是天意昭示的使然。世界各国曾经古老的预言均以隐喻的方式透露了天机。从西方的《 圣经》、《诸世纪》到南美的玛雅预言、古朝鲜的《格庵遗录》,再到中国的《推背图》、《马前课》等。都将本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录其中。德国哲学家黑格 尔曾经说过,历史是有它自己的轨迹的。所以说,作为当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也就一定能在预言中找到并被破解出来。事实上唐代出版的《推背图》, 如今就已被当代人破解,其中就有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事件的描述。
  • 由“诚”践履之路来达仁。我们知道万物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之资源在于诚,人只有诚才能尽性知天命,才能完成仁人的功德圆满。但在实践诚的过程中,除自己反省自己诚不诚外,还会受到他人各种不诚言辞的蒙蔽、骚扰,以致于使我陷于不仁不义。他人的意识对我展诚是有影响的。故孔子除“反诸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反省做人外,还要作“知人”的判解,要知道别人诚不诚。
  • 天命从乾元始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694页》)。父子这个亲情关系是不能破坏的,就是说做儿子的告发父亲就是违背天道。天道一破,人道就无所立了。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庸。天命章》第3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