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呵護早產兒 放好營養導管少感染

人氣: 1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9日電)台灣每100 名新生兒就有5到8人是早產兒,靜脈營養導管提供巴掌仙子不可或缺的養分。長庚醫院研究發現,導管放置部位四肢優於鼠蹊部,可以減少病菌感染,降低併發症危險。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瑞瑩、主治醫師朱世明、雲林長庚醫院兒科主治醫師蔡明宏等人,今天發表臨床研究,對象為334名低體重早產兒、518次經皮下中央靜脈導管置入,相關研究去年11月刊登於美國「兒童感染雜誌」。

研究顯示,導管相關的菌血症感染,是低體重早產兒最常見的併發症,佔所有併發症36.4% ,其次是下針處發炎和導管阻塞。就部位而言,從四肢末端置入導管,較少發生菌血症感染,且血管炎和下針處發炎易於肉眼察覺,可以很快處理。

蔡明宏指出,早產兒在保溫箱內3到4個月時間,細菌會伺機從導管部位、輸液管線、氣管插管、下針傷口等處入侵,腸胃道的細菌也可能危害,如何避免這些感染風險,是早產兒能否熬過難關的關鍵。

他解釋,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或是出生週數低於32週的早產兒,因為皮膚薄而不易保持水分,且腸胃道尚未發育完成而無法正常進食,需要靜脈注入水分營養,一般約有5% 至15%的導管在放置過程中,會有菌血症感染的現象。

由於林口長庚新生兒加護病房照顧全台灣將近1/3極低體重早產兒,研究團隊根據研究結果認為,導管過久以及放置在鼠蹊部是導管相關的菌血症危險因子,建議不使用時盡早拔除,放置前後局部的消毒清潔也很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