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雨:舊館驛巷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7年07月11日訊】走出圖書館,老規矩,老路線,步行穿過東街,穿過鐘樓,徑直走向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的西街。西街的兩側有許多古樸的小巷,家喻戶曉的有:究史巷、裴巷、五夫人巷、台魁巷、舊館驛、孝感巷……

我的目的地是西街中段,開元寺東塔斜對面的舊館驛巷。

這一段不足200米的小巷子,來來去去,走了很多遍了,卻怎麼也走不夠。每一塊青石板,每一棟低矮的古厝,每一扇或緊閉或虛掩的木門,每一扇雕花窗欞與圍欄,都像是不出聲的道具,各自裝著一肚子不為後人所知的歷史和傳奇。

舊館驛巷原為泉州古代驛站所在地,驛站即古代驛吏或來往官員歇宿換騎之地。據資料記載,舊館驛巷文化史蹟豐富,有天室池、元代驛站、明代染織房遺址。達官顯赫之家遍布巷中,有明嘉靖年間御史汪旦、戶部侍郎莊國楨府第,有清道光年間翰林龔維琳胞弟舉人龔維琨府邸,有清代刑部主事王海文故居,清嘉慶年間進士楊濱海故居,清末狀元吳魯讀書處「亦香吟館」,以及董楊大宗祠和汪氏宗祠等。

舊館驛巷22號,側門門楣已脫漆,依稀可見「唐安別館」四個字。這座古厝便是光緒年間刑部主事王海文的府邸。

去年,在舊館驛巷,碰巧遇到一位屋主正要出門,徵得他的的同意,我進去走馬觀花參觀了一番。進門是一個袖珍的庭院,種著花花草草的盆栽,庭院兩邊面對面幾間正房,和我在別處看到的古厝一樣低矮,房間內部的開間格局也都很狹小,感覺多一個人就轉不開身——莫非古人的身材比現代人矮小?

朋友這樣解釋:「屋大人少是凶屋。古人注重風水,而風水學講究藏風聚氣,房子小有利於控制氣流,能聚氣,氣場會圍著人轉。反之,房子越大越吸人氣。」

有著厚重歷史的舊館驛巷,在春天的黃昏裡,是最有味道的。夕陽西斜,均勻地灑在古樸有致的瓦片屋頂和陳舊的街道上,周邊的一切,被黃昏的黃黃的光所覆蓋,色彩美得全無真實感。走著走著,偶爾可見路邊裂縫斑駁的殘垣處,斜斜地伸出一枝花徑。巷口,碗口粗的石榴樹正開著紅豔豔的花。那樣的偶遇,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驚喜。這種奇妙的感覺令我一次次駐足,仿佛我是它們等待已久的人。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