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青少年憂鬱症之淺析

思佳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18日訊】世界衛生組織預測,邁入新世紀,人類的健康所面對的最大威脅將是精神病與腦神經疾病,而最常見的精神病就是憂鬱症。 到了2020年,憂鬱症將成為繼心臟病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患也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就台灣地區衛生組織數字顯示,受心理問題困擾而前去求診的青少年兒童病例,從1990年的5600起增至1998年的2萬起,病人中包括四、五歲的學前兒童。

兒童憂鬱症通常可分為急性憂鬱、慢性憂鬱、隱匿性憂鬱三種。

*急性憂鬱

這一類兒童發病前常有明顯的精神誘因,如父母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災害,或因病住院而離開父母等。這類兒童病前精神正常,發病時憂鬱症狀明顯,如整天流淚、動作遲緩、聲音低、食慾不振、乏力、失眠、惡夢、日漸消瘦,常常獨進獨出,不與其他兒童交往,有時會流露出絕望的念頭。

*慢性憂鬱

這一類兒童過去常有與父母多次分離的經歷,或有其他的精神創傷的病史,但並無重大的突然的誘因。病前適應能力差,憂鬱症狀呈逐漸加重,表現為膽小、害差、容易受驚、不合群、學習成績下降,睡眠少而淺。檢查時可發現其行為能力退縮、表情淡漠,並有厭世觀念和自殺企圖等。

*隱匿性憂鬱

這一類兒童的憂鬱症狀常常相當隱匿,不易察覺。多表現為其他方面的問題,如不聽話、多動、執拗、反抗、攻擊、不守紀律、學習困難、衝動搗亂或其他不良行為。也可出現頭痛、嘔吐、腹痛、腹瀉、厭食、過食、大小便失禁等問題。多數兒童憂鬱不明顯,但有的兒童會週期性地出現憂鬱症狀。

*兒童憂鬱症的病因

1.大多數患憂鬱症的兒童,自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視或虐待,心情壓抑,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2. 由於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管教過嚴,超過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使孩子無法承受,從而情緒不佳。

3.有些孩子由於生活十分單調,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思想閉塞,情緒壓抑,無論是憂傷、喜悅、痛苦或歡樂,都無法充分發洩。

4.有些孩子因身體關係,家庭不合,學習成績差而心理上承受沉重負擔,認為這一切無法挽回,因而意志消沉。

憂鬱症的病因雖然牽涉到個體生理功能的失調,以及人格結構的異常,但是,作為心理疾病的一種類型,憂鬱症除了病患個人的生物、心理、生理因素以外,也有來自於社會性的因素,如無法有效地適應生活而出現心理失常的現象,生活的困頓,以及人際關係適應上的難題等等。事實上,這幾年來快速的社會變遷發展,雖然帶動了社會表面性繁榮,但非物質性的精神文化並沒有隨之昇華而成為新生一代的價值思維和認知模式。相反地,一方面是家長們出自於愛子情結,並且將自己以往成長過程裡所欠缺不足的事物,以補償的心態加倍地回饋給親生的下一代,可物質上的極大滿足並沒有讓下一代在精神上獲得相應的極大的滿足﹔另一方面,由於整個社會的導向以及膚淺短視的生涯規劃、文憑主義等等的思維行為模式,再加上現代社會問題百出,很多孩子們都生活在一個不正常的、不健康的環境下、孩子們低弱的情緒管理能力、不佳的人際互動關係、不良的挫折忍受能力,都會導致孩子們日後產生心理疾病。就此而言,「憂鬱症」的病發也僅僅是一種外顯的症狀,其背後實則蘊含著文化的衝突、價值的扭曲以及社會結構失調等等個體之外的各種外在因素。

當我們對與憂鬱症相關聯的外衍性因素進行思考時,就會發現「憂鬱症」這種從個體性病因到集體性病灶的現象。所以,除了對病患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和諮商輔導以外,更要防範這種個別性的心理疾病被擴散成為一種集體的社會現象,以及不正確的社會導向,偏頗的親子教育觀念,不完善的教育制度,升學管道乃至於文憑主義的價值觀念對個體,尤其是是青少年的傷害。這會是一項迫切的社會性工程。或許,在解析我們所憂心的青少年「憂鬱症」的同時,也對教育、社會以及人文進行全面性解析,這才是思索青少年「憂鬱症」的真義所在,這才是真正病灶之所在。(摘自《健康生活》雜誌)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