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陳誠檔案解密 移交國史館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已故副總統陳誠「石叟叢書」昨天於網路上線啟用,這也是「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公布施行後,首批進入國史館典藏的文物,陳水扁總統出席啟用典禮也宣示,他會在卸任前配合國史館,移交相關文物。

相較於蔣家後代選擇將兩蔣日記送到美國大學存放;總統認為,為典藏保障文物國有財產權,立法院經朝野協商通過「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已規定正副總統的信箋、手稿、個人筆記、日記、備忘錄、講稿、照片等文字、非文字等任職期間資料得交國史館管理。

該條例去年1月公布施行,陳誠相關文物是第一批依法移送國史館的文物;昨天「已故副總統陳辭修先生(陳誠 )文物捐贈暨石叟叢書線上啟用典禮」,總統也特別向陳誠長子、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及其他家屬致意,在陳履安代表移交文物捐贈契約書與文物清冊後,總統也頒贈感謝狀與水晶紀念座。

陳總統、陳履安、國史館館長張炎憲並共同手按光球,象徵石叟叢書啟用,其網址為「http://210.241.75.208/石叟叢書」。

總統並宣示,在卸任前,會配合國史館做好相關文物移交工作,他強調,「為國存史」、「開放服務」是國史館使命、責任,也是其一貫的堅持要求。

陳總統還推崇陳誠在民國三十八年擔任台灣省主席期間,整編來台大陸軍隊、推動三七五減租、戶口總檢查、穩定台海局勢;他說,陳誠在台灣和平推動土改,是世界現代史上難得成就,加上過去獻身軍旅,歷經北伐、平亂、剿共、抗戰、國共戰爭等重大戰役,堪稱是民國創建以來,最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之一。

昨天也是陳誠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典禮上包括國民黨大老邱創煥、郝柏村、許水德、新黨主席郁慕明、立法院副院長鍾榮吉、前監察院長錢復等親友、故舊及各界人士數百人參加;會中並舉辦座談會,邀請熟知陳誠的葉明勳、劉先雲等人與談,口述歷史。

石叟叢書是陳誠畢生參與國政、軍務重要文獻,並有親自口述之自傳紀錄,加上其長公子陳履安先生陸續整理,目前共彙輯成八十五冊,曾與前總統蔣介石的「大溪檔案」,並稱為兩大神秘檔案;這批饒富歷史價值的珍貴資料,計有文字史料五千六百餘件、照片一萬七千餘張、文物一千一百餘件。

陳履安:父親檔案 全部公開

故副總統陳誠文物昨天正式捐贈國家,還包括陳誠隨身攜帶供自裁用的一把手槍。陳誠長子、前監察院長陳履安表示,在與國史館溝通時,曾被問到所公佈的資料是否要有所保留或限制時,他當時認為父親向來大公無私,也相信其同意沒有保留、向全世界公開過去全部檔案資料。

國史館館長張炎憲也肯定指出,過去威權時代政治人物幾乎無人敢留下當代紀錄,陳誠完整留下那麼豐富文物史料,相當罕見、珍貴。

陳履安說,父親是浙江青田人,舊居與明代劉伯溫讀書處的「石門洞」很靠近,加上青田一帶盛產美石,因此以「石叟」自號;父親並在民國四十年設置「石叟資料室」,整理其治軍從政數十年所蒐集的珍貴資料,於民國五十二年整理成冊。

何智霖一封信 加速公開與蔣介石「大溪檔案」齊名的陳誠「石叟叢書」,如今得以毫無保留,讓民眾透過網路進行線上查詢,未來並將陸續出版專書,陳誠家人態度固然是關鍵,但過程頗為曲折,八十八年時原本就要公開,但當時家族討論後卻因未能形成共識而臨時喊卡。

一直到九十二年,陳履安主動向國史館表達捐贈國家的意願,相關修纂作業才積極進行;這四年是如何改變陳誠家人的態度?在國史館擔任多年修纂人員、目前擔任國史館纂修的何智霖,寄給陳履安的一封信扮演關鍵的促成角色,使這部神秘檔案如今得以讓國人自由閱讀及查詢。

何智霖受訪時說,八十八年陳誠的相關文物原本已要上機印刷,但其家人卻談不攏;後來,他寫了一篇文章,談論有關民國廿五年間在山西剿共的事情,當時負責剿共的閻錫山剛開始以為打這些「土八路」很簡單,不料,卻打不過人家,因而親自點名要陳誠前來幫忙。

陳誠當時因於國民政府中央忙於軍務而抽不了身,向時任總統的蔣介石說明,結果老蔣卻說:「去去就回來」;何智霖說,上述內容由於已經引述「石叟叢書」內容,當文章要在國史館專刊發表時,負責審編的館內學術審查委員會認為,這些引述已經牽涉著作權,需要取得陳履安本人同意,他因而寫了一封信說明。

或許是內容剴切陳辭,何智霖說,九十二年10月陳履安回覆他說:「在這年頭,還有人要去研究那個時候的事情,讓我很感動」;陳履安之後並要他回報館長,表示決定捐出石叟叢書等相關文件資料;國史館人員才有可能在這段時郾極完成,於陳誠先生辭世四十週年將相關史料問世。

問到這四年的轉折是否與兩蔣日記一樣,陳誠家人對於是否捐給國家還是放在國外有意見?何智霖明確表示,他與陳履安等家人多有接觸,過去他們家族談不攏,主要是「公佈時機」的問題,何智霖並翻出國史館出版的陳誠先生回憶錄中,陳履安在出版緣起的話說:「陳履安秉承先嚴叮囑,務期選擇適當時機,將此寶貴史料公諸於世」,等於間接傳達與蔣家後代不同的思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