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

一本奇書 還原歷史事實 解體中國共產黨

人氣 80

【大紀元2024年04月29日訊】隱瞞和篡改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必要的統治手段。因此,對所有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努力,都無情的予以封鎖和滅殺。

《九評共產黨》的九篇社論,深入分析共產黨的歷史與本質,從道德、文化及社會各個層面講清共產黨的根柢及其來源。

●保留歷史的真相 影響力超越國界

共產黨所有的努力,就是要人們「忘記」;而人民所有的掙扎,則是要努力「記住」。——《九評共產黨》

中共為了抹去不光彩的起家史、強灌政權的合法性,極力掩蓋、扭曲歷史的真相 ,割裂人民的記憶,致使後一代不知道前一代的真相。

2004年大紀元編輯部出版《九評共產黨》,是全面了解共產黨本質的一本重要著作,總結了過去的教訓。迄今,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許多國家出版面世,這是近年來流傳最廣的書。2005年更榮獲美國亞裔記者協會頒發「網路報導類最佳獎項」。無論是現在或是未來,對中國、對全世界都有借鑑作用,這是《九評》不可抹滅的價值。

●上天賦予人們破解中共的寶刀

中共對6,000萬至8,000萬中國人的死亡負有責任。這個數字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傷亡人數的總和。 ……透過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真實歷史,我們可以幫助防止此類悲劇再次重演。——《九評共產黨》

九篇社論犀利、深刻分析共產黨的歷史與本質,1949年「赤色中國」拉開了悲劇的序幕,一路伴隨著謊言、饑荒、獨裁、鬥爭、恐懼,從未間斷對無辜中國人民血腥的殺戮和精神上的荼毒,在文化上破壞傳統信仰和價值觀,給社會帶來道德體系和生態體系的全面崩潰,將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拖向價值觀混淆及道德下滑的危機中。它不僅是一個專制極權的壞政黨,更是一個冷酷殘暴、見不得光的殺人魔。

●歷史給答案 被中共列為第一禁書

歷史的教訓,共產黨的任何承諾都不能相信,任何保證都不會兌現。誰在甚麼問題上相信了共產黨,就會在甚麼問題上送掉小命。——《九評共產黨

如果人們覺得事過境遷,甚至誤認共產黨已經改良,或者正在改良,或者有意改良,從而不斷的淡忘過去,那就是給予中共繼續生存為害人類的機會。中共不解體,中國之痛不止、臺灣亂源不停、人類和平難現。

《九評》給為禍人間的中國共產黨蓋棺論定,是世界上所有罪惡的根源。在其徹底滅亡之前,有必要全面反思如何從精神上肅清共產黨的流毒,跳出恐懼的枷鎖,放棄對共產黨 的一切幻想,沒有了中國共產黨,世界才能有新希望。

●總結歷史的教訓 關乎人類命運

人類唯有敬天意、順自然、尊重宇宙規律,關愛天下生靈,才可能有自己的未來。——《九評共產黨》

「八億人口,不鬥行嗎?」這是毛澤東的生存邏輯,信仰神、有傳統文化的文明社會,絕對是無神論、一黨專制共產黨存在的最大威脅,那麼,臺灣2,300萬自由意志的人口、全球的善良人口,都是中共必須鬥爭的敵人。當人們都能認識到共產黨反自然、反天理、反人性、反宇宙的「鬥爭」精神,並不為其假象所矇蔽、所恐懼,也就是終結中共魔性的時候。

《九評》的問世,幫助人們從歷史真相中認清中共十惡俱全的本質。了解到復甦善良人性和道德良知,是解體共產黨、更是人類自救必要的第一步。

●引發「三退大潮 」歷史意義深遠

共產主義運動被實驗性的引進中國,黨的生命大於一切、征服一切,開始給中國帶來一場無休止的浩劫 。——《九評共產黨》

《九評》吸引全球華人傳看,引發了「三退大潮」,2004年11月28日《大紀元時報》收到第一則退出中國共產黨的聲明,至今,超過4.2億中國人退出中共的黨、團、隊組織。被譽為史無前例瓦解邪惡的創舉,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性復興。

「三退」是一個精神自省運動,不是政治和權力的運動,關心的是人而不是政權。不斷攀升的三退數字標誌著希望和生機,昭示了中共覆滅的結局。一位網友說:「退黨大潮,救命的大潮,幸福的大潮,希望的大潮。越大越好!」

●造福時代不朽經典 推動全球去共化

「共產黨也是一種生命,但其反自然、反天、反地、反人,是一種反宇宙的邪惡生靈。」——《九評共產黨》

《九評》九篇深邃華章,對中共這個專制、反人類集團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現象,做出了一個徹底的分析,使各國反共産主義的理論研究,翻開新的篇章。

在這亂世當中,《九評》的理論指導以及圍繞其開展的相關活動,對中國和世界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世界許多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建立特別審判法庭,共同譴責共產主義的罪行;也在學校裡修正對共產黨認識的教材;同時在全球召開一系列研討會共同探討及認清共產黨的邪惡本質。有力的推動了全球去共化,更為人類的未來找到安全、正確的方向。

責任編輯:李妍熙

相關新聞
中國「一帶一路」留爛尾 柬埔寨西港充斥500座「鬼建築」
駭客駭入中共網站 學者:有助中國民眾了解真相
率團赴陸旅遊涉介選 統一聯盟黨二幹部遭訴
前、現任吐瓦魯總理都挺台:邦交不穩是假議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