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維他命當糖吃 港小姊弟或腦損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1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香港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去年有一對年幼姊弟入院,兩人分別吃了家中的維他命A丸,出現類似腦瘤病人的病徵。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在1997至2000年,調查了161名因中毒而入住該院兒科部、21歲或以下的病人。結果發現,六成個案都是意外中毒,其餘四成則是自殺。

前者平均年齡僅3歲多,後者亦僅14歲多。整體來說,他們所服的藥物或化學劑,有一半是在家中隨手取得,僅兩成人刻意到外面購買﹔六成半人毋須用藥治療,但三成半則要用上「解藥」去減輕毒物對他們的影響。

常見造成中毒的藥物或化學劑包括,家庭必備的止痛藥「撲熱息痛」(Paracetamol)、安眠藥(Hypnotics/Anxiolytics)、健康食品(如維他命和魚肝油等)、中藥、抗抑鬱藥、傷風感冒藥、避孕藥、殺蟲劑、熒光染劑、消毒藥水和清潔劑等。

其中一名4歲女童因被祖母誤餵家人戒毒用的美沙酮(Methadone),要緊急送進入深切治療部,服用解藥Naloxone。

兒科學系副教授韓錦倫說,該院曾收到一對分別3歲多和8歲多的小姊弟,各吞服了10多粒在家中找到的維他命A丸,「後來其父母發現藥樽空空如也,始知出事。兩童後來出現類似腦瘤徵狀,腦部有發炎反應、腦壓過高、頭痛、嘔吐等,情形嚴重,腦部會因而受損害」。

他說,即使是常用的「撲熱息痛」,吃10多粒亦會中毒,而三分一吃過量「撲熱息痛」的病人,要連續服食4天解藥,「但解藥一定要在短時間內服食,否則服了也沒有用」。

韓指出,部分國家有法例規管藥瓶的設計,務求令小童難以自行打開,避免他們誤服藥物,香港亦應效法。他又說,家長不應在家中擺放超過兩天分量的藥物,亦必須把藥物放在安全、兒童難以拿取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