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第二型糖尿病 可能引發肝癌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1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不只會「傷心敗腎」,還可能引發肝癌。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值,是一般人的2倍;其中血脂肪(總膽固醇 )高於200單位者,罹癌風險更提高到2.8倍。

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賴美淑、陳秀熙等人,分析比對基隆地區6萬多筆民眾健檢資料後,發現除了病毒性肝炎外,糖尿病也是肝癌的重要危險因子。此研究最近在消化系醫學頂尖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 )正式發表。

糖尿病患因體內胰臟的β細胞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體內細胞產生胰島素阻抗,以致醣類無法經血液進入細胞代謝,引發血糖上升, 分為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 )與第二型糖尿病 (非胰島素依賴型 ),後者佔了90%到95%。

陳秀熙表示,糖尿病患因胰島素阻抗,致使血中胰島素過高,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會促使細胞不正常增生,演變成惡性腫瘤。此外,若糖尿病患血脂肪過高,可能會加速致癌,一旦血脂肪超過200單位,罹患肝癌的風險,便增為2.8倍。但如果好的血脂肪(低密度膽固醇 )較高,風險則可降低7成。顯示病患除了控制血糖,也應確實控制血脂肪。

未參與此研究的台大肝炎中心主任高嘉宏表示,若肝臟被油脂包覆形成所謂的「脂肪肝」,嚴重時可能引發慢性肝炎,若不調整飲食、積極減重,也會走向肝硬化、肝癌。

陳秀熙指出,B肝可靠疫苗有效預防,C肝則有抗病毒藥物可治療。在可預見的未來,當這兩大致癌因子受到控制後,全球正如野火燎原的糖尿病疫情,勢必成為新的肝癌製造者。

高嘉宏則表示,B、C肝仍是當前肝癌防治的重點,慢性感染者的罹癌風險,大約是一般人的10倍到100倍,相較之下,糖尿病的影響力依舊小得多,病患只要配合醫囑控制病情,不需要過度恐慌。

麵龜族 糖尿病高危險群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一名男子才40歲,卻吐血、解黑便到台北榮總掛急診,被檢查出是嚴重肝硬化引起。男子非常震驚,因為他不喝酒,也沒有B、C肝,只是體重100公斤與患有糖尿病,卻因為長期罹患脂肪肝,讓他在不知不覺中面臨肝癌的威脅。

台北榮總胃腸科教授黃以信表示,歐美脂肪肝盛行,有5%到10%患者引發肝硬化。

等台灣未來B、C肝逐漸減少後,脂肪性肝炎將是肝癌最大來源,其次是酒精性與藥物性肝炎。

黃以信表示,糖尿病患很容易罹患脂肪肝,必須減重、控制血糖與血脂,才能有效改善。如果脂肪肝是單純肥胖引起,就必須慎選飲食、多運動,減少脂肪在腹部囤積。而經常喝酒也會引發脂肪肝。

衛生署國健局去年完成一項調查顯示,4成國人甚少「活動」,其中以30到39歲白領上班族最嚴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針對3800多名上班族進行超音波檢查也發現,當中高達43%有脂肪肝,必須為肝臟減肥。

肝基會調查發現,肥胖是脂肪肝重要成因,重度脂肪肝者百分百過重,中度脂肪肝患者則有8成體重過重。 肝基會副執行長、台大內科教授楊培銘表示,脂肪肝雖對肝臟無立即危害,卻是健康警訊,脂肪會囤積在心、腦血管,也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