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古代的女性醫學家們典故集錦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在我國醫學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女性醫學家,她們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救死扶傷、為民除病,深得後人的敬仰和稱道。

醫技高超 徵召入宮

遠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河東地方(今山西省複縣),有一個名叫義妁的女子,她是我國歷史上早期著名的女醫生。義妁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就上山采藥,搗爛後給鄉親們敷治外傷。平時只要有郎中路過,她總是虛心請教,日積月累,學到了許多醫藥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有一次,從外地抬來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將要臨產的孕婦還大,臍眼突出,身軀瘦得皮包骨頭,氣息奄奄。

義妁對她仔細診視後,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連紮了幾下,又取出一包藥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濕的絹帛裹住,並給病人喂服中藥。幾天之後,病人的腫脹竟漸漸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動。後來,義妁的醫術被漢武帝知道了,便將她征入宮,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擅長針灸 施醫利民

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的女兒鮑姑也是—代女名醫,其夫葛洪是晉代著名的煉丹家,曾著有《肘後備急方》等醫學名著。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響,給她行醫治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她長期跟隨丈夫在廣東羅浮山煉丹行醫,為民治病,嶺南—帶民眾尊稱她為“鮑仙姑”。

鮑姑行醫采藥,足跡遍及廣州、南海、惠陽、博羅等地。她醫術精良,一絲不苟,擅長針灸,以專治瘤與疣而聞名。她採用越秀山腳下滿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作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因此,後人稱此艾為“鮑姑艾”。鮑姑死後,嶺南人民為紀念她對醫學事業的貢獻,在廣州越秀山下三元宮內修建了鮑姑祠,以志紀念。

著書立說 行醫為民

明代女醫談允賢,江蘇無錫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的名醫,祖母也對醫藥十分精通。談允賢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導下學習醫藥知識。婚後不久,她得氣血失調之病,她不僅沒有放棄學醫,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為研習物件,自己開方配藥,終於治好了病。

不久,她祖母臥床不起,臨終前將全部秘方和制藥工具傳授給她。在封建社會裏,一些閨閣千金和富豪眷屬,生了婦科之病,由於封建社會禮教的束縛,羞於請男醫診治,因而常常貽誤病情。談允賢醫術精湛,遠近聞名,女性患者紛紛前往。後來,談允賢成了當地專治婦科病的女醫。50歲時,談允賢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寫成了一部《女醫雜言》,傳給後人。

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名叫張小娘子,她的醫術既非祖傳,也不是隨夫行醫所得,那麼究竟從何而來呢?據說,在張小娘子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一位雲遊郎中路過門前,向她討杯水喝。張小娘子見是一位銀髯老人,氣度不凡,便將他請進屋裏,讓座沏茶,還熱情地招待飯菜。那位老郎中見她聰明賢慧、手腳勤快,便將開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傳授給她,還贈她一部秘而不傳的《癰疽異方》。後來,經過不斷實踐,張小娘子終於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醫生。凡是瘡瘍癰腫的病人前來求醫,經她診治,無一不見奇效。—時名聲大噪,病人應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術傳給丈夫,於是,夫婦倆都成了當地名醫。

文章來源:廣西師範學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