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貧血的診治

人氣: 168
【字號】    
   標籤: tags:

貧血是指血液中的紅血球細胞濃度減少、血色素降低或血液稀薄的狀態。一般情況下,男性的紅血球細胞濃度低於410萬個、女性低於380萬個或男性血素低於13.5克、女性低於12克,即表示有貧血的傾向。

血液是人體的運輸工具可將氧氣及養份運輸到全身各處,貧血就如同運輸工具不足,無法充分供應細胞所需。如此,細胞就無法正常發揮功能,人體就會產生疲勞、健忘、缺乏活力等現象,也會因臉色蒼白而影響外觀。

依症狀而分,貧血可分為急性貧血及慢性貧血,急性貧血在短時間內發生,通常在數小時至數天,症狀比較嚴重,會有心跳急促、頭暈、四肢冰冷、盜汗、小便量減少,如果不緊急送醫,會血壓降低而休克死亡,通常發生在急性外傷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溶血性貧血或急性大量咳血的病患;慢性貧血是長時間引起之貧血,通常是數週至數月,其症狀則慢慢發生而不自覺,直到臉色蒼白或頭暈時才發現,常見的疾病有自體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發炎性疾病,或慢性溶血性貧血。

如果經過檢查發現有貧血,應請醫師幫您解釋您的檢驗報告瞭解造成貧血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到藥局買鐵劑或維他命吃就算了。因為貧血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它只是一個「果」,了解它背後的「因」是很重要的。 以下就針對不同原因造成的貧血作簡介。

缺鐵性貧血
為什麼血液是紅的?這是因為血液中有紅血球,紅血球中有血紅素可把氧氣運到全身各個角落。而血紅素的核心元素就是鐵,體內鐵的總含量不足時會造成骨髓無法適當地造血。如果沒有疾病或失血,男性可以有效的保存鐵質,不容易產生缺鐵性貧血。女性則由於月經及懷孕,會有鐵質的流失,如果營養上無法適當地補充,體內的鐵質就會越來越少而造成貧血,因此女性應比男性更注意鐵質的補充。

另一個容易貧血的族群是青少年,由於男性在長肌肉,女性月經來潮,使他們需要更多的鐵質,如果營養不均衡,鐵質攝取不足,也會造成血紅素的下降,如此就會影響學習效率。消化道癌症也可能造成慢性的消化道出血而引起缺鐵性貧血,如果合併大便習慣改變及體重減輕,則一定要做徹底的檢查,而不是只服用鐵劑治療。

缺鐵性貧血治療主要以口服鐵劑治療,至少口服6-8個月,空腹服用或合併維生素C服用,吸收效果較佳,如果口服無效,可使用靜脈鐵劑治療,臨床較少使用。海藻、蛋黃、全穀類、堅果類、綠葉蔬菜都含有豐富的鐵質。如果攝取鐵質營養補充劑,可以與果汁共飲,因為維生素C有助於鐵質的吸收。缺鐵性貧血患者飯後也不宜立即飲用咖啡和茶,其中的鞣酸會抑制鐵質的吸收。肝臟、豬血、瘦肉(紅肉)雖含鐵但因膽固醇含量高,以及荷爾蒙抗生素的殘留,不需食用太多。

地中海型貧血
地中海型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主要是構成紅血球的基因失常,是一種遺傳性的血液疾病。國人的發生率極高,大約100個人裡就有6-8人是海洋性貧血,尤以客家人較常見。以嚴重程度來分,主要是依據α或β鏈製造缺乏的程度,分為輕型、中間型及嚴重型,大多數患者屬輕型。

確定診斷須靠血色素電泳分析或聚合鏈反應來判斷是否為α(甲型)或β型(乙型),但有10%的患者檢查均為正常,但還是可以依據血液常規的數據判斷其為稀有型的海洋性貧血。夫妻如果同型帶因者其胎兒有機會成為重症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對家庭及社會會造成很重的負擔,因此,夫妻婚前或懷孕接受地中海型貧血篩檢十分重要。只有嚴重型的患者需要長期輸血及使用去鐵劑,輕型患者(帶因者)無須任何治療,也無需擔心是否會惡化為「重型」,只要在飲食與優生保健上多加注意即可,不必太過緊張。海洋性貧血的患者,不可使用鐵劑治療,但如果合併缺鐵性貧血(如經血過多的海洋性貧血婦女)則須先服用鐵劑以矯正其貧血。

大球性貧血
常見的疾病有網狀球過度增生,慢性肝病、酗酒、骨髓化生不良症(MDS)、藥物作用及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所造成的巨球性貧血等,其診斷除了詳細的病史外,血清中B12及葉酸的濃度或骨髓檢查都可以用來鑑別診斷。長期全素者有可能缺乏維生素B12,體內缺乏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使得維生素B12無法在迴腸吸收及做過胃或迴腸切除的患者,也可能缺乏維生素B12,蛋奶素則不容易缺乏維生素B12。嚴重缺乏維生素B12會造成神經受損,被稱為惡性貧血。蔬菜如果儲存及烹調不當,葉酸就會造成流失。飲酒過量最容易造成葉酸的缺乏,因此如果發現有巨球性貧血應先戒酒再評估自己的營養是否均衡,蔬菜等葉酸含量豐富的食物是否吃得足夠。

骨髓化生不良症(MDS)
常發生於年紀大的病患,主因是骨髓中幹細胞分化不良,導致週邊血成熟細胞減少,有部份急性血癌是由MDS轉變而來,其治療可根據不同的型態而接受不同的治療,輕型患者只需支持性輸血治療,而重型患者預後較差,需接受化學治療甚至骨髓移植。

正球性貧血
當檢驗機器顯示紅血球大小正常時,有很多考量原因,溶血或大量急性失血、腎衰竭、慢性發炎性疾病、內分泌疾病、輕微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合併巨球性貧血、芽鐵球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血液性腫瘤,及骨髓浸潤性病變等都是可能原因。溶血性貧血患者可能出現黃疸及咖啡色尿,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因骨髓中幹細胞無法分化為成熟的血球細胞造成貧血、白血球及血小板降低,非嚴重型患者主要以保守性症狀治療,嚴重型患者以異體骨髓移植或抗胸腺球蛋白治療。有相當多的系統性疾病會造成慢性疾病貧血,如自體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正球性貧血診斷較複雜往往需尋求血液專科醫師協助診治。

結論
貧血的發現很容易,但要找出病因才能適當的治療,貧血不見得需立即輸血矯正其貧血,要視病人狀況決定。貧血不是感冒發燒﹐吃三天的藥就可以改善問題,除了營養的補充,也要注意充份的休息及睡眠。年紀大的病患有貧血時不能等閒視之,因為癌症可能是潛藏的病因,尋求醫師的診治很重要。
文章來源:台灣國軍高雄總醫院

本文轉自互聯網,僅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發現有版權疑問,請及時與我們聯絡。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