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治阿茲海默症 中研院老藥新用2階段人體實驗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九日電)在台灣行政院國科會經費支援下,中央研究院「老藥新用」,把用於增強癌症病人白血球的顆粒生長激素 (G-CSF)注射到實驗鼠身上,結果改善阿茲海默症實驗鼠症狀,已獲准進入二階段人體實驗。研究團隊說,這種老藥還可以改善受損心臟細胞,不排除可以治療脊椎神經受損而下肢癱瘓的患者。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阿茲海默症患者約有7到8萬名,美國更有超過400萬患者,在65至74歲人口中有3% 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85歲以上的人口中更有近一半的人患此症。

阿茲海默氏症是一種由於類澱粉蛋白(Amyloid)在腦部堆積,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無法根治和有效預防。

現今阿茲海默症治療方式包括利用神經滋養因子提高倖存神經細胞的功能,或是用乙醯膽鹼酯 (酉每)抑制劑及麩胺酸受體拮抗劑─塔克寧、愛憶欣、憶思能、利億靈、憶必佳等。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沈哲鯤率領的團隊發現顆粒球生長激素 (簡稱 G-CSF) 在調控血球細胞的增生與分化扮演重要角色。從過去研究中發現,注射顆粒球生長激素可以幫助骨髓幹細胞從骨髓中釋放到周邊血液中。

分泌出來的骨髓細胞碰到損壞心臟細胞會黏附上去,逐步改善心肌梗塞情況,並回覆到正常功能,而投與G-CSF可促進血液循環系統中造血幹細胞游移到受損區域,例如腦內部缺血區域,並且改善部份大腦功能。

沈哲鯤表示,研究團隊將 G-CSF注射到試驗老鼠體內,發現可以改善老鼠先前因類澱粉蛋白堆積而導致學習與記憶功能喪失的問題,在實驗中也觀察到新生的骨髓幹細胞在類澱粉蛋白堆積處伴隨局部神經新生。

他指出,這些實驗結果顯示顆粒球生長激素不僅可以使骨髓幹細胞游移到腦中受損的類澱粉蛋白堆積處,並黏附上去,此外還可分化成神經細胞取代因受到類澱粉蛋白毒性的傷害而死亡的神經細胞,進而達到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效果。

這些研究成果已於今年六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實驗醫學期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並於同月受到期刊—科學(Science STKE)的編者推薦。

由於 G-CSF是老藥新用,因此不必再做毒理實驗,而且三天前行政院衛生署才核准進行第二階段人體試驗,看看劑量和併發症問題;研究團隊也與長庚醫院合作準備進行進一步實驗,預估新藥可在三到五年內上市。

至於這個老藥是否能用於刺激脊椎受損而癱瘓、不良於行的患者,沈哲鯤初步認為,這個老藥用於心臟和大腦都行得通,「理論上」似乎可行,但目前沒有任何團隊做這方面的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