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兒初夏高燒不退 當心川崎氏症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19日電)台灣每10萬名5歲以下兒童中約有69例川崎氏症患者,發生率為全世界排名第二高,以5到6月較為盛行;醫師今天提醒,家中幼兒若連續多天發39度以上高燒,應儘速到醫院檢查。

淡水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林達雄指出,川崎氏症好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2歲以下幼兒佔一半左右病例;男孩的好發率約為女孩的1.5倍,有4%的案例會再復發。

林達雄表示,川崎氏症主要以血管炎表現,尤其是會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甚至動脈瘤,對日後成人時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患存在深遠的影響與威脅,可能產生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嚴重者會導致死亡。美國知名影星約翰屈伏塔的長子就是因先前罹患川崎氏症在16歲猝死

到目前為止,川崎氏症的診斷仍然完全依靠臨床症狀,表現表徵為突發性的39度以上高燒,並持續5天以上;手腳出現紅腫,四肢和軀幹部位會出現紅疹類似蕁麻疹等;兩眼的結膜充血,沒有分泌物;嘴唇乾裂、泛紅、草莓舌;頸部的淋巴腺腫大等。

小兒卡介苗注射部位紅腫是判斷川崎氏症的參考依據。值得注意的是,2歲以下幼兒約有一半的比例會有卡介苗接種部位的紅腫或潰瘍反應,家長應特別留心。至於非典型的川崎氏症,約佔全部川崎氏症的15%,這類病童平均8.7天才會被正確診斷。

川崎氏症的治療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但仍有10到20%的病人發燒無法完全消退,有3到10%的病患會留下冠狀動脈瘤的後遺症。若發生巨大冠狀動脈瘤的患者,往後成年時估計有41%的此類病人需接受心導管血管成型術或繞道手術,甚至心臟移植。

川崎氏症已成為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卻因初期表現不明顯而容易受到忽視,台灣地區約有7.3%會產生冠狀動脈瘤。林達雄提醒家長,家中幼兒若連續多天高燒39、40度以上,趕緊帶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