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廖永祥,以生命坚守医疗岗位

从医师变成病人 勇敢面对肝癌末期 直到过世前一个月才停止服务病患 值得成为医学生的身教典范

人气: 12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10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最爱的工作岗位上,人生才有意义”,这是已故台大医院医师廖永祥生前的一段谈话,身为矿工的长子,6年前因罹患肝癌病逝,直到过世前一个月才停止服务病患。拍摄廖永祥医师公益纪录片《永不停歇的爱》的导演陈永旭说,现在医学生缺乏的是医学典范及医疗热情,在廖永祥身上找到医学生最需看到的身教典范。

10月12日下午于罗东博爱医院五楼大礼堂,放映《永不停歇的爱》生命教育纪录片,此片由导演陈永旭,花费一年所拍摄,这是台大医师廖永祥罹患肝癌,到过世前还坚守医疗岗位7年的故事。

廖永祥出生于瑞芳乡下,父亲是一名工人,虽然家境清苦,但他从小就立志发愤读书来改善家计,凭着努力如愿考上建中、台大医学院,毕业后顺利当上台大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并在1998年底以第一名拿到台大医学博士学位。

他是台大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曾得实习医师所颁之“优良教师奖”。廖永祥赴美进修的那一年,是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最大经历。他们接触了基督教会,有了信仰。

1999年2月,廖永祥为病人做超音波检查时,随手把仪器往自己肚子扫,这个无心动作,让他看到了萤幕上10公分大的肝肿瘤,两天内他进入开刀房切除肿瘤。当医师变成病人后,才发现他对死亡恐惧是如此强烈,还好最后有神做为依靠,家人做后盾,方能更坚强勇于面对苦难,也更清楚当医师的价值与目的。

肝癌末期的发现,是廖永祥人生的转捩点,他自己形容为“从万里青天坠落到死荫幽谷”。第一次手术切除了2/3的肝脏,廖永祥心想,有着傲人的医学知识,有医院资源,他一定能控制病情。5个月后,再度长出肿瘤。

此时,廖永祥终于明白世俗名利如浮云,尽管医学专业告诉他,自己可能只剩半年寿命,凭着宗教力量,在家人关怀、自己努力下,廖永祥多活了7个年头。

廖永祥医师病逝于2006年1月28日(除夕),得年45岁。他一生谨守“坚强、质朴、爱心、好学不倦”的自许,始终如一,并不因生病而改变。他出身贫困,是矿工的长子,自小聪明、体贴、为人着想。喜欢读书、研究、大自然、登山、摄影、教学、服务弱势族群等。

博爱医院副院长:人生将谢幕也要过每一天

“就算知道人生即将谢幕,也要渡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感谢你为病患所做的一切。”博爱医院副院长张永青观看《永不停歇的爱》后,说出心中的感慨。

观众林怡君说,医生是治疗别人,他们常会劝别人勇于接受治疗。但当他面临病痛甚至遇到死亡时,内心也是十分脆弱的。还好有人有信仰的依靠,才能勇于面对苦难。这部片也提醒民众,很多疾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最好能透过定期检查,以早日发现。

“很感人,尤其是最后廖医师对太太深情感性的那一段,很是动容,让我差点哭了。”观众王继明不好意思地表示,廖永祥虽是矿工的儿子,但积极向学,一路上成绩优秀,富研究精神。良医是处处为病患设想,名医就不见得这样了,毕竟,有名的名不一定是明白的明。

同为医疗专业人员的谢裕明,很能理解医疗人员劳心劳力的情况,他说,考试、实习、看诊、值班、开会甚至有些还要做研究工作,若无法适度休息或运动,做心理调适,很可能会倒下或过劳而死。

观众黄诏芸很有感触地表示,健康的身心是 1,财富、地位、权势,这些都是0。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平顺,一旦苦难来时,挫折、脆弱、恐惧、情绪低落,若能有坚定的信仰,较能熬过去,积极以对,迎向阳光。

《永不停歇的爱》公益纪录片:

拍摄廖永祥纪录片长达一年拍摄及筹备,在医学系任教医学人文课程的陈永旭导演说,现在的医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常向往以轻松、事少、薪水高、不被病人告的科别,缺乏医学典范及医疗热情,他期盼透过影片的医疗教育,让医学生找到从医的热情。尤其是看到廖永祥在罹患肝癌的生命最后阶段,满脑子挂念的还是病人及临床、学术工作,到他生命结束前一个月才离开工作岗位,他认为,这就是现在医学生最需看到的身教典范。◇

“廖永祥医师之友会”:

廖永祥过世后,他的妻子郑惠霙收起悲伤,成立“社团法人廖永祥医师之友会”唤起大众重视肝癌及疾病预防,并关怀癌症病患遗属。此会为非营利组织,以纪念廖永祥医师、分享其生命故事、延续他生前所参与之社会服务事业、扶助廖医师之遗族,及其他荣神益人之工作为宗旨。

(责任编辑:陈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