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心 心房颤动易造成中风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7日讯】自由时报 文/吴家栋

心研究显示,心房颤动患者每年发生中风的机会约四%,不能轻忽,阵发性患者可依指示服用抗心律不整药物,减少发作,而持续性患者则以控制心跳速度为主。

七十七岁的以色列总理沙龙,在去年12月18日首度轻微中风,当时他在医院只待了两天时间就出院,但就在他预订进医院修补心室隔膜一个小洞的前一天,却再次中风,此次颅内大出血,医师对他进行了紧急手术,目前仍依赖机器维生,情况并不乐观。事实上,沙龙除了心室隔膜缺损外,还患有心律不整,医学上称为心房颤动。

人类的心脏分为四个腔室,中间有心肌及瓣膜隔开。正常心脏的心房及心室会轮流收缩,里头的血液不停的流动,因此不容易形成血块。有时候心脏出了些问题,比如二尖瓣狭窄或心房颤动,心脏里的血液流动会变慢,这些缓慢流动的血液有时会凝聚成块,而心脏就如同手枪般地把这些血块打出去,一旦血块进入脑血管,就会引起轻重不一的中风。

心脏的跳动是依赖窦房结的放电产生心肌收缩。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不整,简单的说,就是左右边的心房因为电流刺激太频繁而无法正常收缩。六十岁以上的人约一%患有心房颤动,而七十岁以上则增加到五%。心房颤动除了会减低心脏十%到十五%的血液输出以外,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栓塞性中风。

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一旦患有心房颤动,每年发生中风的机会大约是四%,因此预防心房颤动引起中风相当重要。

一般而言,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和持续性,也就是说,有些患者偶尔发作;另一些患者则一年到头都是心房颤动。治疗方面,阵发性的患者可以根据医师指示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药物,以减少发作的次数,而持续性的患者则以控制心跳速度为主。

但是,不论是上述那一种都可能引起中风。以目前的治疗原则,这些患者预防中风的方式有三大类:●六十岁以下无任何危险因子(包括中风史、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瓣膜疾病、左心房扩大及心衰竭 )的患者,因为发生中风的机会很小,一般不用药物预防。

●六十岁至七十五岁无危险因子的患者,年发生中风率约为二%,因此要按照医师指示服用阿斯匹灵,以减低血小板凝聚力,预防中风。如果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可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七十五岁以上,或有上述危险因子的患者,则需要更进一步服用抗凝血因子的药物,即Coumadin(香豆素 )。香豆素的使用剂量因病患而有所不同,医师会依据血液测试来调整适合的剂量,这种测试在治疗初期颇为频繁,一旦剂量调整好后,次数便可减少。维他命K会拮抗香豆素的功能,所以富含维他命K的蔬菜,如菠菜、甘蓝菜及绿色花椰菜,应避免大量食用。而菇类食物刚好相反,会增进香豆素的作用,最好也不要食用。

使用香豆素的患者,一旦有皮肤容易瘀青、小便变红、齿龈易出血、流鼻血等现象,应立刻停药就医,以免发生更严重的出血。

如果依以上原则治疗心房颤动,每年发生中风的机会可减少至一%,因此心房颤动的患者一定要配合医师指示接受治疗。

临床上,就有一位卅四岁的心房颤动患者,因中风导致右半身瘫痪,令人遗憾。

(本文作者为林口长庚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 )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