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当精神科医师变成病人家属(2)

吴佳璇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第1课检查 EXAMINATION

肿瘤心理学的书上说:“帮助病人接受坏消息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检查过程开始,便不避讳提醒罹癌的可能…”

当所爱的人罹患癌症Q&A

Q:什么是肿瘤心理学?

A:研究癌症相关心理与社会议题的学门,又称心理社会肿瘤学(psychosocial
oncology)或是行为肿瘤学(behavioral oncology)。

关注:(1)不同阶段的癌症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2)心理、社会或是个人行为因素如何影响罹癌与致死的风险。

2008.04.29 不寻常的检查报告

跟搞剧场的朋友约在她兼课的大学碰面,打算聊我疯狂的“抢救张爱玲”写作计划。脱离“正常”医师的轨道后,越来越没兴致跟“圈内人”打交道─自诩为“浪人医师”的我,既别扭又沾沾自喜。

天空突然飘起雨,朋友还没下课,我只得钻进外包商进驻的咖啡店。儿时如自家后院的校园,近年俨然成为旅游景点,各式各样的商家抢食long stay至少四年的学生和游憩人潮的商机。

咖啡还没上桌,想起这阵子老是抱怨胃不舒服的妈妈,上午刚做过上消化道内视镜,也就是俗称的“胃镜”,挂了下午的门诊看报告。

电话拨通前,心里其实已经准备好要说的话:“你看,没事吧!跟我想的一样。外婆刚过世,你揽太多事情,压力大,胃痛才会再犯…”

“做检查的医师说胃壁有点突出…刚刚医师还问我,有没有人说你的眼白怎么变黄了…”听妈妈不精确的转述(其实只是使用非医学语汇),我心里嘀咕着:“奇怪,干么不顺手切片化验?…凸凸的?外头到底有什么东西,把胃壁像帐棚一样顶起来?”

“该不是胰脏癌?还是淋巴癌?…”连我自己也被接着冒出来的念头吓一跳,赶紧回过神张望窗外,不知学生下课了没,还是雨停了没。

朋友边看我三、四月间到美西和上海一路追星(张爱玲)的影像记录,边听我的说明,同意这些为了铺陈、酝酿心理历史小说写作氛围的举措真是疯狂。

但她更念念不忘的是我另一个开刀房魔幻写实小说的构想,“…剧团里的人都很期待能改编你的小说…要不要考虑直接写剧本呢?”

三本英文剧本递到我面前:“跟我们一起玩吧!千万不要有压力。要不然,先来看表演,多看几次你就会上手,一定可以写得很好!”话匣子一开常忘记时间,要不是另有约会,肯定午茶续晚餐,说不定还外加宵夜。

但今天总觉得怪怪的,走出咖啡店,在雨后微凉的椰林大道快步前进时,现实的不安再度袭来。

我停下脚步,喘口气,透过以前的同事,得到下午看诊的L医师手机号码(他另一个身份是我医学院同学的先生),须臾间已接上线。

肝胆肠胃专科的L医师语气温和,但他阻止我跳跃的、负面的灾难性思考的企图却十分坚定。

“…对不起,我想是待过癌症医院的后遗症,让我的思考完全跳脱鉴别诊断的逻辑…”

平日教人不要白目,医病双方要学会相互倾听的我,很快就了解医师的用心,赶紧藏起自己的不安,不希望妈妈和我这对特殊的病人与家属让医师有太多压力。

汲汲想脱离医疗产业残酷的生态链,还在庆幸与适应刚挣得的自由;我压根儿没想过会直接跳到这个产业的用户端—— (癌症)病人的家属。

面对幽暗天光里傅钟优美的形影,我暗自祈祷。还来不及写剧本,舞台的幕已然升起─— 我不是编剧,是一个长期躲在幕后念过一大堆理论,却硬被推上场的演员。

2008.04.30 猜测母亲罹癌的可能

昨晚透过好友与前同事S得知妈妈门诊之后完成的血液检查报告,注定无眠。

共事九年的S和我的专长都是“身心医学”,是精神科医师里面最常和其他科医师打交道、最能体会医疗不确定性,并信奉医病关系是一切治疗基石的人。晚上十点还在办公室加班的他,边听我讲妈妈的症状,边盯着萤幕显示的检验报告,“咦…确实不对劲,应该不是“我们”的病人…”

“…单听妈妈转述胃镜检查时医师不寻常的说法,傍晚我已经打电话吵过L学长了。说来可笑,他还耐住性子安慰我,现在不需要做无谓的猜测,最常见的毛病只是胆结石…”

我继续描述下午的经过。“你看明天再打电话吵他方便吗?会不会让他有太大的压力?”话才出口,过去常和我关起门来批评医疗体系种种荒谬的S,竟也出现L学长稍早的口吻:“OK的啦!不要想太多…”

很难不往最坏的方向盘算,于是决定立即告诉妈妈抽血结果。除了让她知道事情已有眉目,更因为肿瘤心理学3的书上说:“帮助病人接受坏消息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检查过程开始,便不避讳提醒罹癌的可能…”

“眼睛(巩膜)黄是黄胆最明显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胆结石塞住总胆管。”我试着调皮地回答妈妈的提问:“谁叫你血脂肪高,又太胖。”三年前,妈妈还因此被我“拐骗”进一个跨国研究,测试新药降血脂与减重的疗效。

由于为期一年的试验毫无成效,我强烈怀疑她在随机分派时被分到对照组,吃的是安慰剂。

稍后,爸妈随妹妹全家出游阿拉斯加,发生雪地摔车的意外;回国后便不时为类似恐慌发作的阵发性焦虑所困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决定自己为她处方抗忧郁药。

车祸后不定时发生的心窝灼热,以及长久以来胸前有移动痛点的奇特抱怨竟瞬间大幅改善,心神不宁、情绪烦躁的困扰亦得到舒缓。

尽管服的是如假包换的真药,我却因改善神速认为是安慰剂效应。

急性子的妈妈难得遵从女儿的“医嘱”,又服了将近半年的药;我还留意到:未刻意减重的妈妈一年多来竟瘦了四、五公斤—— 我一直将这意外收获当成真正的药效…我一面询问妈妈最近身体的变化,一面回想她过去几年的就医史,倒抽了一口气:恐慌好了,药也停了大半年,而她还一直瘦下去…难不成真是癌症?

且妈妈没有医学教科书描述胆结石阻塞胆道时的突发性“胆绞痛”,但我岂敢顺着鉴别诊断的思路接着说:“除了胆结石,有些时候是总胆管长肿瘤,或是附近的器官(像胰脏)长东西压迫过来…”

我打了个哆嗦,这时候真恨自己是医师─还是个曾在癌症医院工作、对癌症表现了若指掌的医师。

肯定失眠的我吞下最后一句话,不想拖妈妈下水─因为她一定会跟我一样想起她大学的挚友,也就是我的干妈,二十年前因胰脏癌长眠异乡。

取下束之高阁的内科教科书,翻开“阻塞性黄胆如何鉴别诊断与处置”的章节打发时间。尽管枯燥,却难引发睡意。

以进医学院为起点,今年正好“入门”二十年;然而我对医学本质的怀疑并未曾稍减。

我在清晨三点半写给好友J的电子邮件中自言自语:“…医学究竟是宗教、科学,还是艺术?眼前多希望它是巫术,是催眠术!”J的妈妈已经跟卵巢癌奋战三年多。

继续打开其他的信,在花莲慈济医院精神科当主任的学长,要我多多鼓励罹患摄护腺癌的张文和教授,这几天医师告诉他荷尔蒙治疗无效,将转成传统化疗,让他很挫折。“…try to cheer him up,教授的学生中你最在行。”与教授亦师亦友的学长向我求援。

“我会的。我已经写电子邮件给张教授在美定居的女儿,请她不要着急,但得加紧北京、台北间,海协、海基两会大陆人士来台申请的公文往返。”

思女心切的张教授真绝,在被告知坏消息的当下,立即央求医师开一张载有“癌症末期”字样的诊断书,希望加速入境许可的核发。

“…每次往返台北、台东,我都会在花莲耽搁,你交代的事一直在我心上。”敲下送出键,发现J 已回信致意。我有感而发:“让身边(生病)的人觉得信赖和愉快(trust and pleasant),似乎已成为我的某种存在价值。”

四年前,我自告奋勇代替当时在国外读书的J,陪伴刚罹病的伯母到台大医院寻求第二意见,他很能体会我的“鸡婆”价值取向。

─捱过中午十二点半,鼓起勇气打电话给L学长。“对不起,我还有一个病人要检查。大约一点钟以后回电给你。”还是打扰到对方,我心里更加忐忑。

学长听我简述昨天门诊后的抽血结果,“…果然没错!”任何医师确认自己从病人的症状迷团中理出正确方向时,很难掩饰那种“Bingo!”的成就感。

但颇受病人推崇的学长,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的极度自持,“哀矜勿喜”地跟我讨论后续的检查与治疗。“今天才星期三,我要到下个星期才有门诊,但能越快抽血补做检查越好。M(医师)在吗?请他跟我接力完成吧!还有,人要是越来越黄,或是体力越来越差,随时跟我联系,得紧急住院做“经内视镜逆行性胆胰管摄影术”(ERCP)。”

我拿笔抄下学长交代的抽血项目,好多项目在医学院毕业后就没听过,我得覆诵一次确认。M还在欧洲开会,明天中午回国。

希望老天保佑飞机不要延误,下午门诊若开天窗,麻烦可大了,将延误到他岳母的病情。

我不敢再问L学长癌症的可能,但有一种不用言明的默契,癌症的顺位已往前调升。“…照概率还是胆结石的可能性最大。”强调医学理性与科学的陈述,在我听来犹如安慰的话语。

浪人医师碎碎念

打破“医疗资讯不对等”,保障病人知的权利,一直是医疗改革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诊断未明的阶段,医疗资讯越充裕,病人与家属似乎越焦虑,真是吊诡!@(待续)

摘编自 《罹癌母亲给的七堂课:当精神科医师变成病人家属》 夏日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