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共鸣现象

为什么我能感觉你的感觉(1)

尤阿希姆.鲍尔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通常在我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为何会不自觉地回应他人笑容之前,我们早已回应了。有些现象能比不当暴力更快突破他人防卫,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斥着这种自发性的共鸣现象。为什么微笑具有传染力?为什么我们打哈欠,别人也会跟着打哈欠?

奇特的是,为什么大人拿汤匙喂婴儿吃东西时,也会自动张开自己的嘴巴?为什么我们跟别人说话时,会不自觉采取对方的坐姿?这种奇特的倾向是以什么为基础,让人类这个物种可与他人情绪或身体状态产生共鸣?

人们可以不自觉地转变情绪或肢体姿势的共鸣现象,不仅在人际往来中扮演一角,在政治和经济上,也是个颇具影响力的工具;它也会左右职场工作者的领导行为,决定他的成功与否。尽管共鸣现象对个人经验及共同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但许多人对共鸣与直觉仍存有疑虑,这跟想像、秘教,甚至跟非科学现象无关吗?

随着研究人员意外发现镜像神经元,我们总算能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就医学的角度来看,反映和共鸣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在精神治疗上,它们是治疗过程的根基。没有了镜像神经元,也就没有直觉、同理心,人和人无法自发地理解彼此,对彼此也就无法产生所谓的信任。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为什么我能感觉你的感觉?本书旨在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自发性反应是实验室研究的对象

现在让我们从微笑这个话题开始切入:这个话题不仅让我们不自觉地发出微笑,也会让我们心情跟着开朗起来,甚至让我们一整天心情愉快。当然我们不是随时随地都能感染到他人的快乐情绪,尤其是当我们的心情还沈浸在先前负面情绪的时候。

然而,有一些人则完全无法回应他人情绪,因此也无法回以微笑,这些人有可能是心灵受创(参见第三章及第九章)。令人较感兴趣的是,大部分的人在仔细思考之前,早已回应他人的行为。

在镜像神经元被发现之前,科学家已经针对人会不自觉、下意识与他人感同身受的现象进行科学研究,例如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的研究人员渥尔夫‧狄伯格(Ulf Dimberg),他让受试者观看萤幕上闪现的脸部表情照片,然后要求受试者尽可能保持心平气和,不要有任何表情。

每张照片短暂闪现的时间为五百毫秒,刚好是半秒钟,且与下一张照片的呈现时间间隔很短。受试者的身上连接上薄如蝉翼的电线,藉以侦测并记录下脸部肌肉的活动。研究者关注的是,受试者脸上的两条肌肉——脸颊上调节友善和微笑的肌肉1与额头上调节担忧和生气的肌肉2——是否产生最细微的变化。

由于研究者放映的照片都是中性表情的脸孔,因此受试者毫不费力地遵从指示,维持中立的表情。紧接着突然出现一张微笑脸孔的照片,虽然这张照片出现的时间仅有五百毫秒,之后又是一连串中性表情的脸孔照片,但测试仪器记录下一切经过:受试者曾短暂放松了脸部肌肉,微笑了一下。

几分钟之后,这项实验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换成生气的脸孔,受试者又发生同样的情形:虽然受试者已尽力保持心平气和,但掌管生气的肌肉则不自禁地回应了。

这项实验显示,反映他人情绪的意愿,是可以不受我们意识的控制。有时,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要做回应时,就已产生共鸣行为。这显示了,当微笑脸孔的照片只出现一下时,受试者根本没有察觉出他有看到这张微笑脸孔的照片。

这种在给受试者观看的图像中,短暂3插入一张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看过、但实际上大脑却已记录下的图像的方法,被称为“阈下刺激”;这种有可能不让人察觉到、但却深受影响的方法,则被禁止运用在广告中。然而,在自然界和日常现实里,则不受这项禁令约束,未被察觉出的感觉,反而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类的心理和神经生物学上的工具——大脑——在有意识的环境中,每天接收无以数计的指示和刺激。共鸣也就是:无论我们是否有意识到,这种感觉不仅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也会引发反应、行动预备,以及心灵和身体方面的变化。@

摘 自 《你的心情不好我知道 》 商周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