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收费 到底凭什么?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24日讯】眼下,高考生们正在准备进入冲刺阶段,而年年看涨的高校学费,使得他们的家长为那一大笔学费的筹集大伤脑筋,他们在千方百计筹资的同时,也在问:到底凭什么收这么多钱?

学生:学校没付出

那么多成本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北京高校在校学生。

中央民族大学法律专业的一位女生认为,现在的学费太高,而且不合理。她告诉记者,他们99级的学费是3200元,2000级的就涨到4500元,这对多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实在是个很大的负担。而且她觉得学校实际上并没有花这么多成本。像法律专业并不需要什么专门的教学设备,而且老师特别缺,有时就让研究生来代课,上课质量也并不好。其他一些文科学生都主要靠自学,所以她认为,从学校得到的东西和付出的学费是不成正比的。住宿条件也很差,八个人住一个宿舍,收费是一年650元。现在高校扩招,学费上涨的幅度太快了,但教学条件、住宿条件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学校的投资也不合理,像现在投入这么多钱把校园建得这么漂亮,但我觉得目前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功能齐全的图书馆,现在图书馆的条件太差了,书都是旧的,这一点同学们都非常不满。从家长来说,也都觉得学费太贵了,但能考上不容易,不至于说嫌贵就不读了吧。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专业的2000级学生告诉记者,他的学费是每年5500元,目前觉得交了这些钱有点“亏”,要是以后实验条件、住宿条件好一点,觉得还可以。家长普遍觉得这样的收费太高了,班里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有些承受不了。

一个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复习考研究生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学收费每年都在递增,他是1996年入学的,学费为每年500元,而97级就突然加到3500元。这种不分专业和院校知名度而统一提高收费的做法显然不合理。对于研究生也将并轨收费的传闻,他说现在还不想考虑费用的问题,而要先全力以赴地去复习迎考。目前,有一张研究生的文凭还是比较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从这个角度说,上学花费的成本能从今后更高的收入中赚回来,还是合算的。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管理系一98级学生说,我们的学费是每年2500元,到了99级新生入学就涨到4000元,2000级的又涨了,因为我们的学费每个年级是固定不变的,所以98级的反应并不大。我老家是甘肃平凉农村的,我在北京上学一年的花费大概要八九千元,这还是非常节省的,但这对我们家里已经是不小的负担。甘肃的经济不发达,我们农村没什么产业,我父母在我上高中时就给我攒钱,主要靠养牛,一般一头牛仔养到两三年后能卖一千多块钱。从1994年开始,我们那边农村的农民主要靠出去打工来赚钱,但我家只有我和父母三个人,没有劳力出去。我姐已经出嫁了,夫家那边劳动力多,家境还算可以,我上学就主要靠她资助。具体资助了多少,我妈说都给我记在账上了,等我毕业以后再还。第一次来报到时,我和父亲带着积攒的5000元钱到北京,除去两个人路上的开销,然后交了三千多的学费、住宿费,等到入学军训结束后,我身上只剩下不到三百块钱了。只好写信回家要钱,当时是我姐给我寄的钱。考虑到家里的负担,我们农村来的学生一般活动圈子比较小,各种应酬交际少,除了学费和伙食费,开销上跟高中时没什么区别。所以一年下来比城市学生要少花五六千块钱。我觉得家里是尽了最大努力供我上学了,一般农村学生上学都要欠一些债,这要等到我工作了以后再还。

专家:高校有高估

成本的可能

高校收费普遍上涨,北京:按照4200元的底限计算,每年的收费金额至少要比去年多出1000元钱;上海:普通高校学费从每学年3800元上调至5000元,特殊专业更可以上浮30%。

教育部门称,高校学费标准根据在校生的成本核算。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先生则指出:“上海涨到多少钱也好,其他地方涨到多少钱也好,他们都认为自己没有突破25%的比例。因此比例不能变,成本却可以变。现在,出现了一种普遍高估成本的风气,如果想收5000元的话,就说自己的成本是20000元。”

江苏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苏金康也认为,现行的收费标准应该相对稳定5年左右,否则可能会产生不应有的社会负面影响。权威机构对大学教育成本的测算为每生每年7000~8000元,而近年来一些学校宣布自己的教育成本已涨至15000~20000元,苏金康先生质疑某些学校从收支账目测算教育成本的做法,他认为此举缺乏科学性也违背经济运作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学生个人负担现阶段只能是教育成本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如果高校收费超过这一标准难免引起收费浮躁化。

家长:成本要透明,

我们不能挨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普遍对大学收费认可,而对教育成本存有疑问,他们呼吁,教育成本要透明。

一位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家长说,市场经济的今天,受教育交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既然讲市场,讲教育成本,就要让我们大致了解这成本到底是多少,让我们了解我们交的钱到底花在哪儿了,值不值得,像现在这样,让我们稀里糊涂地交钱,有点说不过去。

孩子在广州上学的李先生说,现在很多大学条件很差,收费也和别的大学一样,这很没道理,应该按照学校的各项条件划分收费等级。还有,测算教育成本都有哪些指标,应该摊开了让我们老百姓知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没商量涨价,就是宰我们,就是垄断。

北京某高校生物工程系詹老师的孩子也在外地上大学,她说,教育成本各学校的各地区的差异很大,文科类和理工类的专业的教育成本也不一样,比如说扩招文科类的学生只需增加师资、图书馆、宿舍和课堂等等,而增加理工类学生,学校除增加上述项目外,还要扩大实验室,这样,理工类的教育成本明显高于文科类。

她还说,许多学校一方面以教育成本为由提高学费,可另一方面,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也没有见到学校的硬件条件有什么改善,这钱上哪儿去了呢?

学费占人均GDP

达60%— 70%

武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张道中教授指出, 从学费和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目前我国的高校收费偏高。他说,即使在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一般只几千美元,而且美国78%的大学生在公立大学就读。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学费负担并不很重。如加拿大1991年大学学费是1713美元,人均GDP是24958美元,学费占人均GDP的7.2%。并且学费的增加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我国目前人均GDP约6500元人民币,学费3000元就已占人均GDP的46.15%,即使我国人均GDP今年增加到8000元,如果学费提高到5000—6000元,占人均GDP的比重也会提高到60%— 70%以上,显然学费提高的幅度过大。

他说,现在上大学交学费已被社会接受并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高校学费标准如果普遍都在3000元左右(占教育成本的25%左右),大部分居民家庭还能承受。他说,有人认为我国银行有5万亿储蓄存款,教育消费的潜力很大,居民储蓄准备用于教育支出的份额为10%。由此推算,如果这5万亿元银行存款一半用于消费,按10%计算,有2500亿将用于教育。因而主张提高高校学费,显然,大幅提高高校学费的意见没有客观估计大部分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首先,银行5万亿存款中至少有1万亿公款私存,2万亿为高收入阶层所有,1万亿为全国农民存款,1万亿为城镇居民存款,也就是说,这2万亿元由占我国总人口90%以上即12亿人拥有,人均存款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只有上高中、进大学这个年龄的学生的家庭,才会将银行存款转化为教育消费。因此,对教育消费的潜力不能估算过高。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每年学费3000元就有20%左右的学生及家庭承受不了,不少家庭举债让子女上学。如果学费提高到5000—6000元,可以预计,无力承担学费的学生及家庭会大幅度增加。如果按每年1万元收费,将会使80%以上的学生及家庭难以承受。

据国家统计局信息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199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三口之家年均可支配收入为16275元,属小康型家庭。三口之家日常开支按月人均300元计算,一年需10800元,年结余5475元。这5475元要承担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制度改革增加的各项支出。其中教育支出是一个家庭常年的庞大开支,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花钱,使许多家庭负担加重。如果把高校学费提高到每年5000—6000元,小康家庭也会力不从心。如果把贫困、温饱型家庭加起来,有91%的城镇居民家庭承受不了学费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压力。农村绝大多数居民家庭承受能力更脆弱。

学生不能承担

所有教育成本

学费应该是教育成本的分担和补偿,学费提高多少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应该收取学费,但不能把学费看成是教育服务这种商品的价格。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公益事业,并非盈利机构。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也是教育的受益者。因此,除学生外,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也要承担相当一部分教育成本。 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高校学费只能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逐步增加,但每年提高的幅度不能过急过高。同时也不能过多地强调把提高学费标准作为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收费不能代替各级政府对公办高等学校的必要投入。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文利博士告诉记者,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个人和社会都会从中受益,所以由受益人进行一定的成本补偿是应当的。但承担多少,也就是说应当缴纳多少学费是合适的,则需要认真研究。通常,学费的收取不适宜大涨大落,学费增减的幅度应当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态势。通过对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较大,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付费意愿比较高。至于此次高校收取学费较去年平均上调1500元左右,这个幅度是否合适,目前没有充分的研究结果来支持。李文利博士还说,由于调查所受的局限,这项研究的取样没能包括农村居民,因此对于农村居民的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还需要进行其他研究来考察。

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赵人伟研究员在他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比率1995年是2.5,如果考虑对城市居民的各种实物补贴(如住房),1995年城乡实际收入的比率应在4左右。城乡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农村居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付费能力有多高,就很值得关注。

“听证制”

值得大力推广

据报载,不久前,山东青岛市曾就教育收费标准如何调整这一议题,举行了价格决策听证会,来自人大、政府有关部门,大中专院校及学生家长等各界代表,分别就教委提出的学杂费调整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会后,有关方面对原有的方案作出了相应调整。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专项调查表明,有42.7%的家庭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一项。近年来,随着大学和中小学收费标准的一涨再涨,有资料显示,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在支付了一个大学生一年学费后仅剩下零头。而在农村则需要两个人的年收入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至于农村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和国有企业数百万下岗职工更是无从谈起。

有关专家认为,听证会制度值得大力推广。实行教育收费听证有利于规范和约束教育收费行为。通过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参与,对收费标准制订的原则,学生培养成本计算的依据,以及收费项目的确定和收费标准的高低等有关方面进行过问,从而使收费过程走向透明,收费行为走向规范,收费标准走向合理,将可有效地避免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撞沉日渔船 美国潜舰舰长将退休 (4/21/2001)    
  • 长春破获一起高校学生敲诈老师案 (4/20/2001)    
  • 暗访广东高校触目惊心的赌球黑市 (4/18/2001)    
  • 大陆贫困大学生调查结果触目惊心 (4/11/2001)    
  • 地下赌球进入高校 公安部表示坚决打击不手软 (4/10/2001)    
  • 张良:不应对江泽民再抱任何幻想 (4/7/2001)    
  • 大陆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忙什么?埋头精心伪造各类证书 (4/7/2001)    
  • 北京秀水北街:美国使馆静悄悄 (4/4/2001)    
  • 大陆留外学潮 每年卷走40亿人民币 (4/2/2001)    
  • 中国放宽普通高校报考条件 (4/2/2001)    
  • 中国人质素及竞争力世界排名跌 (4/1/2001)    
  •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严重滑坡 (3/29/2001)    
  • 北京高校毕业生网上求职成“时尚” (3/27/2001)    
  • 清华大学MBA大陆第一 (3/25/2001)    
  • 中国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学 可授外国学位 (3/22/2001)    
  • 大学生们上网都干些啥? (3/20/2001)    
  • 中国今年高校招生继续扩大 (3/19/2001)    
  • 今年研究生录取比例为1 : 2.89 (3/16/2001)    
  • 高考模式繁多考生晕头转向 (3/12/2001)    
  • ePaper电子报推出付费学习报 (3/6/2001)
  • 相关新闻
    高考模式繁多考生晕头转向
    今年研究生录取比例为1 : 2.89
    中国今年高校招生继续扩大
    大学生们上网都干些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