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字定前程 笔迹鉴定轰动京城

人气 8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20日讯】就业﹑再就业﹑跳槽……告别了一辈子就捧一只“铁饭碗”的时代﹐现在的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地站在职业生涯的岔路口﹐而方向对于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人民网报道﹐京城一家人才服务中心近期宣称﹕任何人只要提供50个字以上的笔迹﹐就可以由专家当场鉴定出其人性格﹑能力﹑适宜职业与事业发展等等。一时间,好奇者蜂拥而至。

判断性格事业 就凭当场五十字
单项收费一百元 问的多来的少
有人赞“神了” 有人说“太玄”

   ■笔迹测评现场 赞叹与质疑“交响”

   在北京青年人才服务中心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做“笔迹心理鉴定”的摊位比正经招聘的还要热闹。众人忙着找笔找纸﹐或趴或蹲﹐匆匆写上一段字﹐再争先恐后地递进去﹐眼巴巴地等着“指点迷津”。

   被推介的笔迹分析专家徐庆元略显黑瘦﹐戴着一副眼镜。他的方法就是一边看着被分析的笔迹﹐一边在纸上迅速涂画出一段段或横或竖的锯齿状线条﹐片刻思索之后各种“鉴定结果”便脱口而出。旁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画线条是在帮助分析笔迹中的“信息”。

   “挺准的。”一位微胖的中年女士刚“鉴定”完﹐身边就围上好几个人打听消息。她得到的“鉴定结果”主要是﹕善良﹐吃苦耐劳,但有时脾气有些急躁﹐建议从事简单服务业的工作或是干脆做“个体户”。这位女士原本黑红的脸膛因兴奋愈发红了﹕“我今年38岁了﹐原来的会计工作总觉得不太合适。现在工作没了﹐我正想开个小店儿。听专家这么一说﹐我更有信心了。”

   而一个小伙子对这种鉴定职业发展的方法却有些不信任。他皱皱眉说﹕“说你‘善良’﹐ 谁会反对﹖说‘压力大’﹐现代社会谁活着没压力﹖人都有两面性和矛盾性﹐怎么说都会觉得跟自己情况有点儿像。”

  这位自称是心理学业余爱好者的小伙子说﹕“有些让人觉得准的东西其实不看笔迹也能分析出来。有个人一看就是中年下岗女工﹐就说她‘不适合当领导﹐可以搞后勤工作’﹔看见穿得挺时髦﹑挺活泼的小姑娘﹐就说她‘性格外向﹐花钱大手大脚’﹐这些我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看笔迹识人心 骗术还是科学

   凭笔迹识人﹐到底是骗术还是科学﹖记者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求教。郑日昌教授说﹐笔迹心理分析确有科学依据。研究笔迹与个性﹑笔迹与心态关系的学科称作笔迹心理学﹐它是笔迹分析的理论基础。笔迹学家认为﹐人的大脑与双手息息相通﹐书写运动像体态语言一样﹐是一个人个性和心态的自然流露。

   郑日昌教授说﹐在国外﹐笔迹心理学研究历史较长﹐也较为发达﹐大学中有专设的专业﹐社会上也有相应的机构做实际应用。

   而在我们国内﹐搞笔迹心理分析的人全国加起来也只有几十个。郑日昌教授没有对任何一位笔迹学研究者做出具体评价﹐他只是笼统地说﹐多数还是停留在业余爱好的阶段。一些人凭着长期摸索积累的经验﹐有些方面分析得已经比较准﹐但我们确实还缺乏系统研究。

   徐庆元说﹐从14岁开始和笔迹心理学打交道﹐已经有20多年了﹐拿过不少奖励证书。现在他可以从笔迹做出性格气质﹑能力潜力﹑爱情与择偶﹑人际关系﹑道德观念﹑金钱态度等等36项鉴定内容。目前青年人才中心一天要接数十个有关咨询电话﹐但真正光顾者一周只有十几个﹐争相尝试的场面只在几次免费推介的招聘会上出现过。测一项100元的收费﹐也许就是不“叫座”的原因之一。一般来人就测一两项﹐主要是测职业发展。

   ■就凭笔迹下结论 准确还是片面

   徐庆元坚决否认除笔迹以外的其他因素﹐如语言﹑举止等会对他的分析结果有任何影响。他说﹕“我做笔迹心理鉴定﹐只需见字﹐便可识人﹐即使经过掩饰的笔迹也没问题。用在招聘中﹐比面谈更加简单﹑准确。”

   正在北大攻读MBA课程的王孝清是徐庆元及其笔迹心理鉴定的“铁杆儿”支持者。他说﹕“我还曾经拿我朋友和家人的笔迹请徐先生看过﹐徐先生并没有见到他们本人﹐但分析得都挺准。”

   徐庆元很肯定地说﹐其实就写几个字就足够反映一个人所有的信息﹐要求写50个字﹐是因为字多些信息就广些﹐能节约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萧鸣政却提出了异议﹐他说﹕“笔迹分析在我国古代就有﹐通过字推断一个人的素质﹐我是肯定它有作用的﹐但有多大作用﹖在什么情况下有作用﹖能精确到什么程度﹖应该客观分析。”

   萧鸣政教授说﹕“书写习惯可以改变﹐平时潦草﹐在应聘时可能会很端正﹔平时很放得开﹐应聘时可能紧张﹐字有些歪扭。在这种特定情景下写50个字﹐就能断定一个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我有些怀疑。”

   萧鸣政教授同时还是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素质测评专业委员会理事﹐他说﹕“我们通常在做人才测评时﹐首先要做背景分析﹐然后进行心理测验﹐之后还有面试。人是复杂﹑矛盾的﹐越是聪明的人﹐表现越是多样性。因此要了解一个人﹐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光通过心理测验﹐我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判定一个人﹐但如果再加上面试﹐我就有七八成把握了。对人做出判断要慎重负责﹐不能随意性太大﹐单凭一项指标就下结论﹐不太保险。”

   徐庆元说﹐接受其鉴定者要反馈一个准确率﹐绝大多数都写下90%以上的数字。但被测者自估的准确率并不是科学的统计方法﹐尤其是预测性内容﹐自我评价与实际情况可能出入很大。

   郑日昌教授的意见是﹐笔迹分析的最好材料是草稿﹑笔记等自然书写材料﹐同一时期的几份书写及数年中的各种书写材料等等。为了分析得更准确﹐还要了解书写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习惯用手及文化程度等。

   ■笔迹鉴定前程 胜任还是不成熟

   判断一个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徐庆元说他的主要依据是从笔迹中分析此人的能力和兴趣﹐再以性格气质作为辅助。单凭笔迹﹐完全可以鉴定出一个人适合从事的职业。记者问﹕“当能力和兴趣并不一致时怎么办﹖”徐庆元说﹕“当然还是听能力的了。”

   而据萧鸣政教授的说法﹐做职业规划一般是从知识﹑技能﹑态度及其他品行素质等四方面〔英语缩写为KSAO〕来考察。每个人有不同的KSAO﹐每个岗位也有其不同的KSAO要求﹐需要两方综合分析怎样才是最为恰当的结合﹐而并非是说有某一两项素质符合就能做出简单判定。会计需要细心﹐但细心的人不一定都是最适合做会计工作。

   郑日昌教授介绍说﹐在国外﹐笔迹分析与职业分析不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笔迹分析家专门负责从笔迹中抽出一些信息﹐至于对职业和个人进行综合分析﹐这部分工作应该是由职业心理分析家来做的﹐因为这还需要其他一些专业知识。

   引进徐庆元笔迹心理鉴定的北京青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总裁高斌对这项新业务的前景十分看好﹐但也十分谨慎。他说﹕“尽管徐庆元做了多年的研究﹐但笔迹分析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我们现在开始应用﹐是把它作为职业生涯设计中辅助个体和企业双向选择的一个工具﹐而且并非是主要工具。对所有来做笔迹分析的人﹐我们都是强调自愿﹐别把它看成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高斌说﹕“我个人认为﹐笔迹分析技术目前还在一个考察阶段﹐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条件。但它确实需要一个量化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体验来找出其规律。”

   两位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也都给出了建议。萧鸣政教授认为﹕笔迹分析可以作为一种人才测评的参考手段﹐但绝不是主要手段。郑日昌教授认为﹕在国内笔迹学研究还不是非常成熟的情况下﹐先不要急于应用。如果做出来效果不好﹐容易砸了牌子﹐被全盘否定。但他也承认这是一个矛盾﹕如果不应用﹐又有谁出钱供给继续研究并积累样本呢﹖“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或许是个好态度﹐能有所启发就行﹐决定权还是在自己。

   只是这“姑妄听之”的费用是一项100元﹐全套36项做下来恐怕得花上数千元﹐究竟有多少人捧场﹐尚需时日观察。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已抄 再抄 抄而又抄––大学校园里“抄文化”盛行 (5/9/2001)    
  • 微软计划5月31日推出Office XP (4/28/2001)    
  • 英笔迹专家鉴定:菲总统手迹与罪证副本吻合 (12/19/2000)    
  • 医生处方潦草见怪不怪,恶化病情岂能不管?美国要求医生处方清晰,于人于己皆有利 (10/17/2000)
  • 相关新闻
    微软计划5月31日推出Office XP
    已抄 再抄 抄而又抄––大学校园里“抄文化”盛行
    岳山:退党日 揭中共如何“附体”生存
    中国民营运载火箭试车 子级火箭坠落爆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