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尋百工 延續傳統技藝傳承

人氣: 134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5日電)11月落幕的「2010年台灣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上,有個「失落的百工」展區讓總統、副總統都前往觀看。如今百工展出版成書「尋百工」,作者們希望,人人都是尋百工的作者。

這年頭的台灣,誰還在用手工做竹掃帚、揉墨、製毛筆、做金紙、做手工汽水、刨棺木、畫門神、縫香包、編斗笠?這些工藝誰還願意傳承下來?這些技藝在較不被市場需要的情況下,被留存下來的機率有多大?這些全都是正在台灣某角落逐漸凋零的技藝,也是台灣老一代的記憶,在4名輔仁大學畢業生廖祿禎、祁台穎、紀岱昀和林品儀努力下,因為製作畢業專題而被一一記錄下來。

「失落的百工」畢業專題,讓他們拿下今年香港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學生大獎」首獎,深入台灣真情的角度,出版社主動邀請出書「尋百工」,讓百工故事給更多人知道。

一對住在苗栗山上的劉老夫婦,兩個兒子死得早,靠手工紮竹掃帚維生;傳承父親手藝的繃鼓王師傅,做鼓37個年頭,因為鼓繃得好,生意雖不差,但下一代無心傳承;烏來鄉內有「留仙居」,主人吳宗霖是製鑼達人,他說,從過年到現在,還沒做出一面鑼,道出製鑼業窘境。這些動人卻因凋零而令人鼻酸的故事,是「尋百工」4名作者騎著2台摩托車,一個個從台灣各個角落挖掘出來的真實人生。

住在苗栗山上紮竹掃帚的劉老夫婦令他們印象深刻,林品儀回憶造訪時,「原本只有劉爺爺在,但他講客家話我們都聽不懂,還好有熱心的里長來翻譯。」紀岱昀接著說,「就像是難得找到學徒,劉爺爺鼓勵我們也試著紮竹掃帚,還會說我們紮得不錯。」

4個青春的生命闖進老邁不變的生活短短幾個小時,產生難以言喻的情感。紀岱昀說,「要離開時,我有種很捨不得放他們老人家在山上的感覺,很想陪著他們。奶奶還拉著我們的手,要我們下山時要注意安全。」

完成畢業作後,廖祿禎想更完整記錄百工們的故事,他之後再去拍「繃鼓」和「製銅鑼」師傅,剪成30分鐘的紀錄片。「製銅鑼」師傅在紀錄片中說道,「這世界上少了一個職業,人類會失去很多東西,我真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讓技藝存活下去。」

拍攝紀錄片的計畫,因為廖祿禎資金不足需先籌錢,不得不暫緩。「當初拍畢業作品的攝影機我拿去賣了,繳房租,之後這兩個紀錄片,也是跟人家借相機拍的。」在想辦法籌到經費前,他被迫停一停。

雖然「失落的百工」是源自廖祿禎洗澡時的靈感乍現,但他們說,製作初衷只想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有失落的百工。廖祿禎認為,保留百工比讚嘆老師傅們的工藝來得重要。

尋百工只是一個起點,百工的故事未必要他們來完成,廖祿禎說,「書上都有百工們的聯絡方式,每個人都可以當堅持的那1個。這些百工有可能正是你的鄰居,每個人隨手拿起相機,替他們留下什麼、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想辦法替百工做些什麼,百工就不會失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