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張老師辦理「關心校園霸凌,大家一起來」

人氣: 62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0年12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張老師基金會「關心校園霸凌,大家一起來」座談,邀請多名學者建議「三要」「四不」「五行」共同預防校園霸凌。

由《張老師》月刊、「張老師」基金會主辦,「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張德聰主持,與會有師大教授吳武典教授、教育部訓委會主任柯今尉、士林雨聲國小校長 楊國如、中華民國家長教育協會理事長陳崇良及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張文昌等。

與會者認為「霸凌」的類型可分為: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網路霸凌。上述五種霸凌行為,存在於校園中由來已久,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霸凌的型態也在轉變,從早期的拳頭相向、嘲諷辱罵,進階到動刀動槍,現在更因網路與資訊的發達而學習到利用各種工具、武器進行殘忍之能事。

面對如此日益嚴重的問題,不只是教育部、法治單位、各級學校與家庭重視之,相關的社福機構更是責無旁貸地一同來協助改善這樣的社會問題。「張老師」基金會有著41年來的輔導經驗,更是國內第一個以青少年為主的本土化社會輔導機構,將從學生、家長及機構三方面來共同預防校園霸凌。

學生的部份,「張老師」提出「三要」口訣:
一、要警覺,不輕視:同學間一開始的打鬧,如果持續時間越久、傷害程度越重,便已構成霸凌的事實,為此提醒學生們對霸凌行為需有所警覺,並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要鎮定,不反擊:若正處在霸凌事件的當下,試著保持鎮定莫驚慌,清楚對方的來意並搜集資訊,如能趁隙逃離現場,儘速離開。
三、要通報,不旁觀:一旦發現同學間有霸凌行為時,鼓勵受暴者將事情告知老師或家長,並陪伴與支持受霸凌的同學,讓他/她知道自己不是單獨面對。

家長的部份,「張老師」提出教養的「四不」原則:
一、不嘮叨,要傾聽:父母親對於孩子的管教容易出現重複性的叮嚀,導致孩子常把父母的話語當成耳邊風,甚至認為父母親不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建立良好親子溝通方式,讓親子間有交流的機會。
二、不強迫,要尊重:在合理的範圍裡不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但對於孩子的任性卻需要給予適時的機會教育,並教導孩子「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三、不放棄,要尋求資源:教育孩子的辛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是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亦可請教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或加強教養知能的涉獵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不干涉,與合作:積極參與校方辦理之家長日以及增進與導師間的溝通,強化親師合作關係,一同為孩子的教育努力。

「張老師」基金會本身,將提供「五行」工作:
一、執行入校宣導:預計進入校園辦理講座,提醒學生在面對人際衝突(霸凌行為)時應有態度與方式,並推行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等宣導。預計上下半年共辦理280場。
二、執行親職講座規劃:透過學校、社區的資源辦理家長講座,從親子溝通、與學校合作及社會資源運用等主題切入,提供家長在面對霸凌事件時有足夠的能力應對。預計全省辦理100場。
三、執行暑期青少年營隊工作:於暑假期間辦理輔導性質的青少年營隊,以情緒控制、壓力調適以及人際關係相處為主題,讓學生在學校之外能有其他的管道接受專業的輔導訓練。預計辦理4梯次。
四、執行1980輔導專線宣傳:「張老師」的輔導專線為一提供情緒支持、壓力紓解的管道,如正面臨霸凌的青少年朋友或是家有霸凌/被霸凌孩子的父母,當你/妳感到無所適從時,便可利用「1980─依舊幫您」輔導專線,找尋一個可以幫助你/妳的資源。服務時間:一~日 9:00-21:00
五、執行專線人員訓練:強化「張老師」在霸凌方面的專業知能,以提供更適切的服務。預計全省辦理10場次。

除了上述作為之外,「張老師」亦建議家長、老師、同學三方要一同合作,提供主動關心與覺察,發現潛在需要協助者。

「張老師」提出「三要」、「四不」、「五行」的呼籲,期待能藉由家庭、學校與社會(警、政、民)三合一的合作模式來改善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目前,教育部更成立了防治校園霸淩24小時免費投訴專線:0800-200-885、800-200-885,可有專人處理,介入輔導,將加強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品德教育等面向,進行各項防治工作。期待減少校園同儕關係中欺侮的行為,強化學生人格發展的完整性。

張老師認為:面對惡霸,不僅只是懲罰或指責,更需要提早關心與輔導!他們的行為是由一些複雜的成因所造成,例如:長期缺乏家庭的愛與管教、成績不好無法獲得肯定與自信、或因身心的疾病而動手欺凌別人等。嚴厲的指責與懲罰屬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張老師」建議學生、家長與老師可與心理諮商等相關機構合作,結合更多的力量協助青少年步上正常發展的軌道。

評論